

第一节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希望学校林财英老师以“魔术表演”情境导入,通过“神奇走位的乒乓球”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课堂中,她巧妙设计“空气小侦探”闯关实验环节:学生用塑料袋捕捉空气、用吸管向水中吹气观察气泡。林老师特别注重生成性教学,当学生提出“空气有没有颜色”的疑问时,她立即调整教学节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清水与空气的视觉差异,自主得出结论。整节课以“感知—探究—应用”为主线,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体验活动,二年级学生的科学思维在玩中学、学中思中得到发展。
第二节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信丰五小刘玉亭老师以“手影剧场”创设认知冲突,通过“光路追踪”实验突破教学难点。她创新采用“三屏验证法”:学生分组用卡纸制作带孔屏,通过调整三块屏的孔洞位置(直线排列/错位排列),观察光斑是否出现在最后一屏。当学生发现错位排列时光斑消失时,课堂爆发出惊喜的欢呼。刘老师适时引入科学家故事,结合生活中影子的形成、激光准直等实例,构建“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生活迁移”的认知链条。五年级学生在深度参与中,逐步建立起“光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概念。
深度评议:从细节处见真章

评课环节,教研员李伟提出“三问三审”评课法:一问目标达成度,二问学生参与度,三问思维提升度;一审实验设计科学性,二审问题链逻辑性,三审资源利用有效性。骨干教师们各抒己见:“林老师的'空气流动性'实验可增加对比组,用不同材质对比增强说服力。”“刘老师的卡纸孔洞建议改为可调节滑轨设计,减少实验误差。”两节课均可融入STEM理念,增加工程实践环节。”
协同打磨:集智共创新范式
议课进入白热化阶段,教师们自发形成“目标重构组”“实验优化组”“评价设计组”。信丰九小钟老师提出将林财英老师的课堂结尾改为“空气设计挑战”,小江小学廖老师建议为刘玉亭老师的实验增设“光污染”伦理讨论环节。经过三轮迭代,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逐渐完善:林老师的课堂新增“空气侦探日记”评价工具,刘老师的实验包升级为包含激光笔、烟雾箱的探究套装。
“这样的磨课过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好课是磨出来的'。”参会杨老师感慨道,“从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到实验器材的摆放角度,每个细节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

本次活动不仅是两位参赛教师的个人成长,更是信丰县科学教师协同发展的契机。我们将持续推进'三阶五环'教研模式(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性复备;目标导学—问题探学—实验验学—迁移用学—评价促学),打造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科学课堂。
据悉,两位教师将结合本次磨课成果,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代表信丰县出征赣州市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竞赛。此次教研活动犹如一颗投入科学教育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推动着全县科学教育向更专业、更创新的方向迈进。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