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当然是为了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而这些都离不开读书。古人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说。不少地方习惯把上学叫作“读书”或“念书”,人们也常用“书声琅琅”形容学校。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唯有让学生读书,各科都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事业就是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的事业。
(一)阅读教学教什么
一是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生学了汉语拼音,会认字了,无论认识多少,熟练程度如何,都会急切地找书看。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他们在阅读中及时用到认识的字,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尽早教学生学会查字典、词典,这样,他们读书时再遇到生字生词,就能自己解决了。学生一旦开始读书,就相当于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他们会逐渐迷上读书,认识的字会越来越多,读的书篇幅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阅读兴趣也就越来越大,有时甚至会忘记吃饭睡觉。上课时,教师要结合阅读,相机讲解与阅读有关的语文知识,如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学、文化、逻辑等。比如,怎样分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怎样归纳段意,怎样精读、略读与浏览,等等。指导学生读书,要特别重视朗读和背诵,要让学生反复诵读、熟读以至背诵,由此培养他们的语感。该背的要背下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5 首古诗词,最好能够脱口而出、准确默写,才能在作文时用得上。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靠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实践。吕叔湘说:“白猫黑猫,会逮耗子就是好猫,要看逮住几只耗子。光逮住一个作文还不是最好的猫,还要逮文学欣赏,逮语文知识,逮百科知识,多多益善。”
二是教怎么运用。
读书是为了能用。阅读教学要教学生怎么灵活应用,怎么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育部于1954年颁布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指出:“要把词汇、语法、文章的一些规律性基本知识按儿童学习的要求作适当的安排,强调从语言实践来认识规律,应用规律。”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强调在教学中要突出综合性,将知识、技能、文本等加以融汇,开展阅读、积累、梳理、探究等实践活动。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诱导、激趣,就像扶着小孩子学走路那样,扶的目的是让他自己走,不能总是扶着,要让他自己真正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学生能自己读书,不用教师讲就能领会,阅读各种图书、报刊甚至网络上的文字,都能明其主旨,得其真谛,才算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是立德树人。
学生读的书本里,不只有字、词、句、篇,读书也不光是学习语法、修辞、逻辑、文章、文学,还要学习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充实心灵,丰富人生;追求真善美,懂得人情事理,分清是非曲直;进而增长见识,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懂得做人的道理,正直、理性、智慧,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敢想敢为,善作善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阅读教学怎么教
关于怎样读书,前人总结出许多很好的经验,如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重在整体把握;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形”;韩愈主张读书须“提要钩玄”;朱熹说读书要“手到、眼到、心到”。每个人都可以总结出自己的读书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认为,教小学生读书,要注意做到几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精读、略读与浏览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与语文实践相结合。
一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首先要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年级统编教科书中有“和大人一起读”,先引导学生和大人一起读,再慢慢过渡到自己能够独立阅读。每册都有“快乐读书吧”,分别介绍了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普读物等。统编教科书中的课文编排有以一篇带多篇的特点,讲一篇课文,可附带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的文章。许多课文后还有“阅读链接”,比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后,就链接了萧红《呼兰河传》的结尾部分,要求学生阅读,然后“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地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均有“名著导读”,分别介绍了中外文学名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是从阅读单篇课文逐渐延伸到阅读整本书。课内阅读受时间限制,课外就没有限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题材的作品,但多读绝不是傻读、死读,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防止学生“走火入魔”。
二是精读、略读与浏览相结合。
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要把精读、略读与浏览结合起来。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区分,索性都按精读要求讲,而且以分析为主,这必然会影响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精读重在给学生作出示范,指点阅读方法;略读重在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上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浏览重在扩大阅读视野,博观约取。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多种实用方法,如默读、快读、跳读、猜读等。书是读不完的,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适的阅读计划,不宜一味追求数量,以免学生消化不了。
三是读书与思考相结合。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不能一味读书而不思考。苏轼的诗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强调“熟读”要与“深思”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说清楚了没有,阅读时有没有感到“别扭”的地方;哪个词用得好,哪一句特别精彩。有时读着读着卡住了,感到不知所云,这也很正常,不用着急,不妨学学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把不懂的暂且放在一边,只考虑那些对自己有用的。思考应该在读书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颠倒过来,还没有读书就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有的人终日瞎想空想,神游物外,光思考不读书,正如《荀子·劝学》所批评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四是读书与语文实践相结合。
语文实践的方式,既可以是听说读写实践、综合性学习的内部实践,又可以是走出课堂和校园的外部实践。阅读教学也要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我的语文学习我做主。遇有不懂的地方,先问同学;读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也可以与同伴分享、交流与切磋;必要时,再请教教师、家长或相关专家,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的“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更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比如,“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组织小型交流会,让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读书所得,相互启发,享受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之乐。开展“跨学科学习”,更可以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把语文学习引向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围绕生活中的话题,开展阅读、作文、梳理、探究和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名人故居,开展调查走访、研学旅行,等等,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这样,就把“读万卷书”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