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01
01
02
帮他降低难度、减少压力、降低期望值。做事都会遇到困难,要想学会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是——帮他多积累经过努力克服困难的成功经验!每做成一次,他就强化一次“我能做成”的信念,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平时多让孩子做其他各种事,比如做家务,这些都会帮他提升自我效能感。他需要在实际做事中见证自己的能力,形成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家长对孩子的标准不要太高,要知道,改变得一点点发生。
03
04
有玩乐氛围,让孩子有放松的心境。家长平时和孩子的互动别太严肃了,多一些玩乐玩笑,这会帮助孩子有轻松的心境。
家里这种愉快的、游戏的、玩笑的氛围,会让他对事物对自己,都有灵活的标准,让他学会多角度看事情,不特别僵化。
比如背课文,如果发现孩子记不住,家长可以用一些好玩的方式和他一起背,可以做出搞笑的动作配合,或者把课文套用某个歌曲唱出来。
当我们的大脑处于轻松玩乐状态时,我们记忆的效率也会更高一些。平时每天的积极情绪,都是给我们心里乐趣的油罐加油。这个油罐比较满,我们在遇到挫败时,就有富余能量可以支取,不至于一下子就透支了。
这位家长描述的这种情况很常见。学前幼儿,在做手工、学骑车、玩玩具等等时候,也常会这样。这是幼儿期每个家庭里都会上演的戏码。
家长在孩子幼儿期这几年里,在各种生活小事上,恰当回应,帮他发展情绪管理能力、积累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锻炼坚毅和韧性,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业中就会深深受益!
Question
2
01
02
家长要理解他,这是他需要帮助的地方,不是他自己不努力做好。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无法体验到他的感受,不要以我们的标准来要求判断。
03
04
05
06
最重要的是:各种正面建设!比如,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此外,家长可以观察他有哪些爱好,去发展。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往往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人际交往比较弱的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给他提升自尊,增强自信。
多带孩子运动!运动会改变大脑和全身的状态,也会改变情绪。多运动会帮他逐渐变得开朗乐观、随和。
多鼓励孩子自由交往。多帮他积累愉快交往的经历,让他和朋友们一起玩得开心,这样他就会珍惜朋友的友谊。然后,他才会逐渐在意自己的言行在对方感受起来是怎样的,有改变的动力。
多让爸爸和孩子玩!爸爸可以从男性的角度给他特殊的力量,这是妈妈无法代替的。少玩电子产品!
07
什么现在很多孩子总是很烦躁?
儿童、少年,在我们印象里是天真快乐的,但现在很多家长说,孩子总是很烦,对什么都没兴致,动辄就发脾气,一点小事就生气了。3 、4岁的幼儿爱哭闹,这很正常。但是五岁到十来岁的孩子,为什么也会经常不开心?
下面列出来可能有关的因素,供您参考:
家长抑郁、情绪烦躁,时间压力、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等各种压力大,长期处于疲惫低迷状态,无法享受带孩子的乐趣,感觉孩子是负担,是引爆自己情绪的导火索,总是对孩子发脾气、吼叫;
家人间关系有问题,家庭不和睦,家里氛围紧张;
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限制过多,每天有很多批评训斥唠叨,孩子生活里缺少自主权、自由度;家长认为,教育就等同于批评约束,忽略了教育还有很多其他做法,因此常出于“教育”目的,故意和孩子较劲,给孩子的生活设置很多不必要的障碍;
家长过于弱势,比如爸爸缺席,妈妈和老人对孩子唯命是从,一切都满足,没有要求。这种情况下的男孩,往往会感到烦躁、愤怒。一切都满足、没有要求,这是一种变相的忽视;
对孩子从小就过度保护,一切都包办,导致各种能力弱;过于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不懂考虑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在外界交往就处处碰壁;对孩子时刻关注,不给他一点个人空间,这种关注变成一种压力;
家长无趣严肃,家里缺乏玩乐、游戏的氛围,孩子的生活中活动单一,两点一线,没有什么有趣的事物(零食和电视、电子产品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孩子乐趣的油罐严重亏空;
生活环境杂乱——人员多而杂,不固定。家里物品过多,不整洁。家里噪音大;
孩子缺乏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少、没有自由交往、书籍少或品质低劣;
孩子身体经常是亚健康状态,体质弱,身体状况导致烦躁;
吃零食、快餐过多,起居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睡眠时间不固定;
从幼儿时起,大量接触电子产品,空闲时间基本用手机和平板电脑和电视来度过,大脑习惯了被动娱乐,习惯了玩游戏时获得瞬时满足,对其他一切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的事物都很难忍受;
缺乏体育活动,不做家务活,孩子的身体发展不协调,对自己的身体缺乏感知和控制能力,很少有拓展身体潜能的满足感……
压力太大。比如学校的氛围是衡水中学一样的劲头,老师每天在课堂上频繁发火训斥学生,不停施加压力,让孩子感到很压抑。作业过多,没有放松和自主支配的时间。与同学相处有问题,关系紧张,班里有霸凌现象,没有公正平等的小环境。
……
这其中有两三条,大概就可能让一个孩子变得烦躁、易怒。当您无法找到孩子表现的具体原因时,请把这些逐条去反思、改进。当然,孩子的状态取决于基因和环境两方面,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以现状为起点,尽力做好我们所能改变的部分。
前面来信的两位家长,我觉得是很负责的家长。我可以感受到他们为此已经做了持久的努力,已经常常深感疲惫无力。但,即便如此,请您相信,这多半只是成长中的烦恼。每个孩子都带着独有的密码来到这个世界。他的特质,有时表现为某种问题,但它的另一面,也许是某种特殊的天分。这有待我们去发现。
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信心,保持彪悍的积极乐观,相信您的孩子可以很好地长大,成为健康、成熟、有潜力的年轻人——这,或许是各种因素中,我们最能把握的。这或许也是最能扭转局面的因素!您是最能帮他的那个人!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