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西晋中一位老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这种担忧很快引发了一些家长的共鸣。
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就做过学校课间活动变“圈养”现象的相关报道。2021年4月,半月谈发文《只许喝水上厕所,神兽归笼如坐牢课间10分钟,“野”点又何妨》,大量媒体和网友随之跟进,呼吁把课间还给孩子“透口气”。
政策随之跟进。2021年5月教育部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效果怎么样 ? 从部分家长的留言可见,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治。首先要明确,无论是出于方便管理的目的还是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学校都不该剥夺孩子课间“喘息”的机会。或硬性或软性、或直接或间接地给孩子传达“别出教室门”“别蹿楼层溜达”“别找事儿”之类的信息,都是一种威压,不能提倡。
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注意力的一种规律性特质就是难持久,这就是为什么课堂时长设置为40分钟的科学根据。课间休息一方面为了保证孩子的户外锻炼时间,有好身体才有好成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恢复注意力,更快地投入下一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课间充分休息,是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也是尊重科学规律。
可为什么媒体一再呼吁、家长一致反对课间圈养”现象多年来仍然存在 ? 诸如“憋屎憋到放学”“不敢喝水”“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等让人心酸的经历,不禁让人追问,问题到底出在哪?
诚然,现代社会的家长们普遍太“宝贝”孩子,对孩子的学校生活、安全要求较为苛责给了学校及老师很大压力,学校教育各方面于是变得畏首畏尾。但毋庸置疑,学校是第一责任人,如何创造更安全且更有质量的课间休息,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法,绝不应该一关了之。
打开网络不难发现,有老师暂停课堂带孩子们看彩虹、看晚霞,有老师课间带孩子们跳热门舞蹈,有老师带孩子们搞秋收、套圈圈......所有这些,都不是功利教育观所能驱动的,而更是一种应有的人文教育熏陶。可见安全问题以及功利教育,不是僵化管理的挡箭牌。只要有心,课间活动可以做得既精彩充实,又安全有益。
教育专家经常会强调,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教育首先要培养合格的人,其次才是培养有用的人。让孩子们可以按照人的天性去跑去跳,去疯玩、去释放、去挑战,对养成健康的心智至为关键。所以,请还孩子一个“喘息的机会吧,用创造力去拆掉那些教育场景中各种有形无形的“枷锁”“围栏”,让热闹的课间十分钟成为孩子们爱和能量的来源。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