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真正长大,从父母的4次退出开始

上传单位:管理员发布日期: 2023-03-31 阅读:1690字号:[   ]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222091551.jpg

中国的父母大概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每一个阶段,父母没有不操心的。

然而,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孩子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正如纪伯伦的经典散文诗《孩子》所说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如果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那么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0-3岁,你是孩子的全部;

4-12岁,你是孩子的晚上;

13-18岁,你是孩子的周末;

19-23岁,你是孩子的寒暑假;

23岁以后,你可能仅仅是孩子的春节…

其实,为人父母就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渐渐退出的过程。

一个孩子的真正成长,从父母的这4次退出开始。

3岁退出餐桌

不管我们如何不舍,孩子总会长大,会松开我们的手,走向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为人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慢慢退出他的空间、退出他的人生。

虽然舍不得,或许还会有一些难过,但孩子真正的成长只能靠自己。

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一定要学会及时退出。3岁开始,父母要及时退出餐桌。

幼儿园老师经常跟我反应,很多刚入园的孩子都3岁多了,还不会自己吃饭,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让孩子练习自己吃饭。

其实,3岁多的孩子不会独立吃饭这种现象,在很多家庭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那种“你跑我追”的喂饭大战,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把这项“权利”还给孩子。

孩子从1岁开始,就迎来了口腔和手的敏感期,这个时候,父母要适当引导孩子用手练习抓握勺子,或者用手抓着吃东西。

孩子手部抓握能力得到了锻炼,才能完善手指和手部肌肉的力量。

家长这样可以这样做:

预备一个干净、安全的活动环境,方便孩子探索;

提供尺寸符合孩子小手练习的教玩具,锻炼孩子小手的抓握、插拔、捏等能力;

不要嫌孩子吃饭慢、吃得到处都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饭菜的味道。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穿衣、吃饭、洗漱、作息等,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总舍不得放手,不给孩子独立尝试的机会。

蒙台梭利博士曾说,“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

孩子只有自己动手去做了,才能在手眼协调中促进心智的发展。

孩子3岁前,父母一定要学会退出餐桌,让孩子养成独立吃饭的能力。

6岁退出浴室

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逐渐有了性别意识。

6岁以前,性别差异并不重要。父母也无需刻意回避,想怎么拥抱孩子都是可以的。

但有一点需要家长注意,那便是当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之后,就不再适合与异性一起洗澡了,不管是共浴,还是帮孩子洗澡。

6岁前,父母退出浴室,有助于孩子认清自己的“性别角色”,也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有的父母认为,这会不会小题大做了呢?

其实并不是!

4-5岁左右的孩子,会经历一个性别敏感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

在性别敏感期,孩子会完成自己对性别的认同、性别角色的定位。

当孩子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父母该如何引导呢?

(1)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

当孩子到了性别敏感期,有时候会提出一些比较尖锐、令成人尴尬的问题;

这时候成人不要刻意回避,或者觉得“害羞”难以启齿,随便找个幌子搪塞孩子。

家长要站在科学的角度,用恰当的语言,将男女身体的区别,讲述给孩子。

可以借助有趣的绘本,或者百科书、人体立体书等,跟孩子一起探索人体的构造。

一定不要觉得孩子年龄小,搪塞孩子、回避孩子提出的问题,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

(2)儿大避母,女大避父。

“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是儿子长大后,母亲要懂得避讳,注意保护彼此的隐私;女儿长大后,父亲要懂得避讳。

比如洗澡,三岁前,爸爸妈妈可以帮孩子洗澡。

但是孩子6岁之后,就应该主动退出浴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学会独立洗澡。

虽然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但是孩子到了性别敏感期,能认识到男女身体的不同的时候,像洗澡、亲嘴这样的亲密行为,还是要收敛的。

孩子越长大,越需要有性别意识,尤其是父母跟异性孩子相处时,身体接触要有一定距离;

这样有利于孩子懂得分寸感,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12岁退出房间

孩子12岁之后,会迎来第三个叛逆期 – “青春期”。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又忧又躁,非常在意自己的隐私。

而有的父母又不懂得适当放手,非要把孩子拴在身边才满意,无形中会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终究有一天他需要自己独立,需要自己走未来的路。

学会放手,是为人父母必修的课程。

如果你一直抓着孩子不放,那么孩子就会一直躲在你的身后,靠你庇护,永远也长不大。

就像曾经的神童魏永康,他的妈妈从他8岁起就开始了陪读生活,挤牙膏、洗脸、喂饭....

在他妈妈的培养下,虽然他在学习上是一个天才,但却没有最基本的自理能力。

虽然已经成年,可是他依旧像一个孩子一样,需要母亲的照顾。

父母注定不能陪孩子一辈子,未来的路我们更不可能替孩子走。

12岁之后,父母一定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

18岁退出选择

有主见的孩子,更有幸福感;懂得选择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武志红老师说:

“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

孩子成人之后,父母要学会得体的退出,从孩子18岁之后,就要把人生的选择权还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掌控人生的方向。

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自己喜欢的专业,并尝试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人生其实就是由一个个选择造就的。

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选择力”,才能懂得在关键时刻做出适合自己的明智选择。

不管父母能替孩子做多少事,孩子终将有一天要面临独自做选择的时刻。

每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孩子是迷惘无措还是自信笃定,就取决于父母有没有让孩子学会选择。

在涉及到行为界限、习惯养成等原则性问题上,父母要为孩子把控好方向;

其他方面父母就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孩子,也许孩子的表现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们可以为孩子做很多事,却唯独不能代替他们成长。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终究是要自己去面对,真正的成长只能靠自己。

父母要学会放手,学会退出。

能够主动退出孩子人生的父母,付出了比爱护孩子更多万倍的深情。

如果你爱孩子,就请慢慢退出他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