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数过每天要给孩子讲多少条道理吗?哪些道理成功说服了孩子?
在不打不骂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听进去道理,而有的孩子完全听不进?
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家长跟孩子「相互说服」的科学原理。
父母想用道理说服孩子,一般会有 3 种结局:
父母说服孩子——不管是真心服了,还是被迫听了。
孩子说服父母——辩解、辩论,摆事实、讲道理,终于让大人认可我的主张。
有时谁也没说服谁——结果父母愤怒,孩子反抗。这件事不了了之或者升级成严肃的「强制」执行。
其实,父母给孩子讲道理的同时,也是孩子在用某种方式规劝父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相互的。
下面,先从父母说服孩子说起。
怎样讲道理,
能说服孩子?
01 父母要修炼和升级控制技能
这里要提的是关于父母在孩子逐渐长大后开始使用「控制技能」,这个词听起来不太舒服,但实际上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存在互相控制。
大人对孩子必然要控制。比如,孩子 1 岁以后家长开始给孩子建立规矩,这就是控制。
别人对自己的控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控制,就是大家非常喜欢的「自我控制」,它的发生是这样的:
他控(他人给的控制)——>内化——>自控
家长控制孩子需要技能,这就叫「控制技能」。
Schaffer 和 Crook 提出了「控制技能」这个术语。他们认为,控制技能是指成人用来改变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方式的行为,其作用是引导儿童的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制止某些倾向,增强另一些倾向。 1. 身体控制。 2. 语言控制。 以「洗手」为例,假如你想要孩子去洗手: 一种方法是斥责、威胁,比如: 你再不赶紧去洗手。我就不给你吃饭了! 你不听话,我就再也不理你了! 还不快去!你是不想挨打啊? 这种孩子也会服从,但因为是吓的。下次遇到同样事情,他们还是会说「不要!」,继续吓唬,甚至升级吓唬,才去洗手。 一种是讲道理和协商,比如: 洗手才能把手上的细菌赶跑。否则我们就容易生病了。 咱俩一起洗,看谁洗的又干净又白! 洗完手,我们吃饭。早点吃完饭我们就可以玩儿很多游戏。 02 温和讲道理,也要有技巧 技巧一:互惠原理 Damon(1977)的研究表明,父母与儿童合作,儿童也愿意与父母合作;父母信赖儿童,儿童也愿意相信父母,并与父母合作。 Cox (1974)的研究发现,如果成人刚才依从了儿童的请求,那么随后儿童也更可能顺从成人的要求。 简单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惠关系,也就是孩子判断「有时候我爸也听我的」「我能说服爸爸」「我的辩解有用」,他们愿意保持合作。 反过来,孩子脑子里如果是这个逻辑——你总让我服从你,但你从来不听我说,我凭什么要听你的!? 这也是为什么 3 岁多的孩子,就会经常大喊「这不公平(ting)!」(话还说不清楚的小孩竟然要公平!)大一点则会说「你凭什么管我?」「凭什么都是你说的对?」 人和人的相处,即使那个人是小孩儿,也得互惠互利。你得适当听他的道理,他才听你的。 注意,不要频繁地拒绝。有节奏地拒绝是「张弛有度」,有些事情可以答应孩子。 最后,不要在孩子感觉到 「不友好」的当下讲道理。(你拒绝了我,我凭什么听你!) 技巧二:自愿服从原理 如果我感觉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心甘情愿的,我就听你的。如果我感觉是被你说服了,那我不干。这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办到的。 因为父母在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都是居高临下。 比如「想让大孩子早点写作业」: 我觉得你应该写作业了。 上次作业,老师上课检查就你没写完。赶紧写吧。 我小时候做作业最积极,你跟我不像。 这几句话不咸不淡的,孩子会觉得你就是打着「和善」的名义,在规劝。那么你的意思是,你不劝我我就不写了?他会回答说「我刚才就想写了」「上次也不是我的问题啊」「你写作业那么好,学习也不好啊 」。 但是能不能真的去写作业,不得而知……换个说法呢? 咱们是不是得开始写作业了?早点写省得后面着急,咱们到时候心理多着急啊。 孩子听到你这样说,心理的语言是——像给自己的「听话」找了个台阶,像是「本来写作业就是我马上要做的。」 好,我马上去写作业吧…… 技巧三:接触原理 研究者做了个实验,非常有趣: Schaffer 和 Croo 在实验室里观察儿童及其母亲。 母亲的指令被分成:目光指向(如「看这儿」)、接触(指示儿童与某物建立联系)和完成任务让儿童对某物采取具体行动)。 结果发现,儿童的顺从取决于儿童当时的状态。儿童的注意没有指向特定对象时,母亲给他一个「指向」指令,那么儿童有一半时候是顺从的。 然而,如果这时母亲给予的是 「接触」或「完成任务」指令,儿童的顺从率就非常低。口头指令如果伴随身体姿势,会更有效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如果儿童的视线已经指向了某物, 这时要得到儿童对「接触」指令的顺从会更容易些。 「任务」要求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已经使儿童进入了「接触」状态。[ 举例解释:你想让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 如果你说 「看你的玩具,多乱啊!」孩子很有可能就抬眼看一下。 如果你说「去你玩具垫儿上把玩具收好」,孩子去完成的几率非常低。 但是如果你说「看你的玩具,多乱啊」,同时你走到玩具那儿,手指着一堆玩具,说「快来,把你玩具收拾好」,孩子就更容易接收信息,并过来完成这个指令。 真的要完成任务取决于孩子是否手「接触了」玩具,如果你成功让她来到玩具旁边,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小孩子听道理,有时候没听懂,有时候听懂了也不知道怎么做。需要我们帮助他: 看到——摸到——按下行动键 否则,容易导向文章开头提到的第 3 种结果——两败俱伤。 互惠互利、自愿服从,还是接触,所有听话的情况指向一个中介——「孩子心情好」。 换句话说,不管你讲啥道理,孩子心情好的时候更愿意听道理。这不是闹吗?这还用研究吗?心情不好,我谁也不听。心情好的时候,你说啥我都可以听着。 假如父母被孩子说服…… 孩子说服了父母,直接说就是——孩子没服从父母,进行了反抗。从父母的角度,好像失败了,从孩子的角度讲是胜利了! 这种胜利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因为这说明孩子独立自主,还有办法! Kuczynski, Kochanska 等人(1987)从社会技能的角度把儿童的不顺从策略划分为以下四种: 1. 直接对抗。它常伴随着生气的情绪,往往使父母觉得孩子过于直率而且伴随着消极情绪,从而被视为无技能的策略。 2. 简单拒绝。它虽然直接不伴随消极情绪,被视为中等技能的不顺从策略。 3. 协商。它是儿童企图通过讲条件、折衷或解释来劝父母调整他们的 要求。这种社会策略相对较间接且不伴有消极情绪,故而被视为一种有技能的不顺从策略。 4. 消极不顺从。对它的社会技能方面的解释不那么简单,因为儿童行为的有意性很难判断。 直接对抗和简单拒绝导致的是第 3 种结果,而且科学家观察这些直接对抗和简单拒绝的孩子,发现如果他们小时候没有学习、掌握「更高级的拒绝策略」,等到 5 岁时他的策略还是差不多的,简单粗暴,甚至一直到成年。 这些没学会拒绝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变成了不会拒绝的「父母」,形成了新的「不听道理」不良循环。 有证据显示儿童从学步期到 5 岁时不顺从策略是相对稳定的。 学步期采用无技巧的不顺从策略的儿童更可能在 5 岁时采用相似的策略。学步期频繁采用协商和简单拒绝的儿童更有可能在 5 岁时采用 讲条件的策略[3]。 而第三种策略协商,大致可以有两种形式:「辩解」和「讲条件」。 辩解是一种防御性的策略,是为自己不执行父母指令提供一个解释或借口。 而讲条件是比较积极的策略,是孩子就父母提出的指令和要求提出一个代替物或来一个折衷条件,父母要继续要解释或证明「道理」是正确的。 会协商、讲条件,是非常棒的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会讲条件的孩子是会讲道理的父母教出来的。这样会讲条件的孩子,也能培养父母更会讲道理。 也有理由相信,这些孩子会成长为「会讲道理」的大人。无论在生活、工作中,他们与人交往时更加融洽、游刃有余。 作为大人,我们也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中是不是学习了怎么「接受」和高段位的「反抗」。如果没学,请学起来。 最后总结一下,你讲的道理孩子听不听,取决于: 孩子要看你听不听他的。 孩子要感觉自己是自愿的。 孩子得离你的「道理」近一些。 当然最重要的,你的道理是不是让他「心情好」。 如果孩子没听你的道理,想想是不是你也经常断然拒绝了他,或者你让他感觉自己是被迫的,还是他对你讲的道理有点茫然。 假如你被孩子说服了,而且他是跟你讲条件、摆道理。祝贺你,这个比他听了你的道理还要棒!
比如用手拉住孩子,抱住孩子,把东西抢走等等(不包括体罚)。这个在低年龄用的比较多,一般来说低年龄的孩子,家长给讲的道理多是关于安全的,所以在说「不许做」的同时会直接在身体上制止行为。
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开始用的更多的是「语言控制」。语言控制也分成等级,有的家长会斥责孩子、讽刺孩子、否定孩子(比如并不推荐的冷暴力、吓唬等),比较弱的、温馨的等级就是——讲道理和协商。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