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点睛
当孩子出现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的时候,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怪罪学校教育不到位。
孩子进入小学后,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后,家长把学校教育看作教育孩子的主体,而把家庭教育看作学校教育可有可无的补充。
尽管家长的想法可以理解,但这种思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没有任何帮助。如果孩子在家里没有接受好的家庭教育,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形成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没有好的情感渗透和文化渗透,那么,孩子的学习、人格、智力、能力都很难有本质上的提升。
学校教育多少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是,家长要知道,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家庭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它担负着抚养幼儿、促进智力发育、培养健全人格以及形成正确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任务。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
家庭氛围属于家庭的精神环境,它往往是无形的,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可分为情感氛围和文化氛围。
情感氛围的营造可以满足孩子爱与归属的需要,让孩子具有安全感,感受到父母的爱,建立积极的亲子模式;文化氛围则可以涵盖家庭进行的文化活动,如亲子阅读、娱乐休闲、运动以及积极的家居环境,这个物理环境是积极的、温馨的,还是杂乱的、消极的对孩子都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爸爸脏话连篇地打着网络游戏,孩子在一边观战。学校里,孩子与小朋友做游戏时就会效仿爸爸,学着从爸爸那里学来的词汇,认为这样很酷;爸爸一边手舞足蹈地看着电视里的球赛,一边大声训斥朝客厅张望的孩子∶"好好写作业,别那么多心事儿!"孩子坐立不安地坐在写字桌前,头不停地扭过来扭过去;妈妈跟邻居在打麻将,对孩子说∶"你自己关屋里写作业去。"结果,孩子回到屋里就拿出了手机游戏玩儿了起来……这样的事例非常普遍,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但其实孩子的很多习惯和品质源于原生家庭,家庭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人。
上面故事中,A剧父母就是一个不良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典型,他们完全逃避自己身为父母的教育责任,给孩子带去了恶劣的影响。
而B 剧父母则是良好家庭氛围的典型,他们乐于承担身为父母的责任,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使孩子感染了父母认真、勤奋、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当孩子进入小学后,每个孩子都表现出了独特的言行模式,而这样的模式最真实的反映出了孩子的家庭环境。家长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无规律,做人没原则,做事儿没节制,只顾自己享受。
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言传,没有了身教,最终会导致家长的所有恶习都会反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是父母一面镜子,还是一面哈哈镜,照出父母的缺点,并能把缺点放大细化。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