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来无事,无意中翻看了关于王阳明的心学著作。王阳明作为一位著名的心学大师,他童年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呢,他与其他孩子有哪些不同呢?
一、为做“圣贤”而读书。
读书是为了什么?只有明确达到的目标,才能知道怎么出发。老师和同学们回答都惊人的一致,当然是“学则仕”。古代哪个读书的不想为官?可是王阳明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做了官就够了吗?他以为他喜欢读书,要成为一位“圣贤”。读书能丰富他的内心,内心丰富了才能“及于外物”。
古人读书皆能“从心”,那么现在呢?我们都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为了孩子上好学校,买学区房、报培训班,可到头来呢?孩子不喜欢。家长们几乎花费了大半生的精力、金钱,孩子们却不高兴。遵从孩子的内心,从兴趣出发,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愿意做的事。教育孩子,不是让他学多少东西,掌握多少知识,而是根据孩子的特长、爱好去做想做的事。作为家长,要有一双发现孩子“心”的眼睛,然后正确地引导这种特长,让他发光、发亮。
二、“格物致知”的韧劲
王阳明想,如何才能达到一个圣人的目标呢?他以理学大师朱熹作为榜样,他认为如果掌握了朱熹的“理”,或许就能成为圣人了。朱熹一直致力于理学的研究,而理学内容庞大杂乱,王阳明梳理了相关内容,认为理学的核心就是“格物致知”,那么什么是“格物”,又怎样才能“致知”呢?王阳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通过“格竹子”的方法就能明白一切事理。于是他在竹子面前坐了两天两夜,“参悟”竹子中的理。他失败了,却明白了一个道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开始思考:“悟人家的道,不如悟自己的理”。
这其实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反复形成真理的过程。孩子的教育,说白了,是孩子自我的成长,家长再怎么帮助,也不能替孩子去学习,去考试,去经历人生百态。现在的家长普遍比较焦虑,认为孩子考得不好,这做的不行,怎么也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焦虑的心态,让孩子不能理性面对自身错误,不认识错误就不能成长,这又会加强家长的焦虑,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让孩子坦然面对错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像王阳明一样经历“格物致知”的蜕变。
三、知行合一
王阳明不但书读得好,也很会玩。他小时候经常和同学玩作战游戏,他用计谋打的对方哑口无言,而后觉得没意思,又反过来偷袭赢的一方。他喜欢去居庸关长城,体会真正的边防战争,因为他自小有一个英雄梦。15岁那年他来到了边防,巡逻士兵却并未对他搜身。他认真记录上:“军风懒散,未对过往人物进行盘查。”他又穿上蒙古的衣服,到敌方阵营摸索了一番,还与蒙古孩童一起骑马摔跤。他一个月游学回来,郑重的交到父亲手上一本《军事考察报告》。父亲王华大为震惊,觉得王阳明写的报告图文并茂,地形、地势、风土人情、敌我力量对比分析等都分析的头头是道。
15岁的年龄,就明白了知与行的关系,王阳明看书并不是纸上谈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知与行的关系。现在的孩子,普遍知的多,行的少,读书多,体验少。老师讲的再好也只是“间接知识”,只有直接体验,加深理解,才能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知识。例如,孩子学一首《望庐山瀑布》,如果家长能真的带孩子去欣赏一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他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才是最好的教育。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