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4个技巧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上传单位:管理员发布日期: 2020-04-14 阅读:8230字号:[   ] 分享

0-6岁的孩子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吗?在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过程中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从出生开始,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的呢?这是我们今天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情绪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关心的所有事情,比如家庭、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友等等,都会受自身或者他人的情绪影响。即便一个人陷入了严重的社会隔离状态,如被困孤岛的罗宾逊,依然能够时刻感受到绝望、难过、兴奋、恐惧等情绪,而这些情绪会对他的行为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把个体了解自身的情绪、调控自身的情绪、利用情绪进行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调控他人的情绪的能力称为情商,并认为对个体的成功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因此,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是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01.

孩子不能没有情绪

情绪是孩子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认知活动的推动者,所以孩子不能没有情绪。喜怒哀惧是孩子最先掌握的四种原始情绪。

如果缺乏最基本的情绪感知和调控能力将导致致命的威胁。我们天生会对危险性的事物感到恐惧,比如毒蛇、刺耳的噪音、具有一定高度的落差,进而做出自我保护的行为。

而父母和老师最直观的体验是,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很容易就能配合指令做事情,甚至做一些自己原来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即使是过去非常喜欢做的事情都不愿意去做了。

02.

孩子天生具备情绪管理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家安德鲁·梅尔佐夫发现,即使是刚出生42分钟的婴儿也能够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其他发展心理学家也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具备根据他人尤其是主要抚养对象的表情、动作和声音协调自身的表情、动作和声音的能力。

这超越了我们过去对新生儿情绪发展的认知,比如0-5周的新生儿的“生理微笑”(新生儿因身体内部状态,如觉得饱了、舒服了等,引起的一种没有真正的社会意义的神经兴奋的反射)、5周-3岁婴儿的“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偏好对所有人的声音和面孔发出不分对象的、持久的微笑)。

这说明孩子具备比我们原来知道的更强大的情绪感知和调节能力。而这种情绪的感知和调节能力是建立在孩子天生的共情能力上的。

03.

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主要是通过理性来控制情绪的。尽管孩子天生具备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但是要发展出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需要到21-25岁之后。因为负责理性思维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要等到21-25岁才发展完善。

孩子对情绪的管理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首先,孩子需要认识自身的情绪,包括喜、怒、哀、惧、内疚、自豪、羞愧等等。孩子需要知道当这些情绪产生时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哪些变化、自己会产生哪些行为等等;其次,孩子要学会理解自身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明白“我”为什么产生了这个情绪;最后,孩子慢慢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包括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以恰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等等。

0-4岁,孩子更多侧重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够意识到“这就是什么情绪”);4-5岁,孩子侧重学会分析自己为何产生了这样的情绪(能够明白“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5岁之后,孩子慢慢学着来调整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知道“我应该要怎么来做”)。

当然认识-理解-调整这三种能力是伴随而生的,只是在0-6岁的不同年龄段有所侧重而已。

04.

家庭是孩子情绪管理学习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大脑发育为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奠定生理基础,家庭则成为孩子情绪管理学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能否建立良好的安全感。0-6岁阶段(尤其是1岁之前)是孩子与主要抚养者(一般指父母)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孩子是在与父母、家人等频繁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紊乱型等不同类型依恋关系的。

而形成何种类型的依恋关系主要取决于抚养者(尤其是父母)的抚养方式。更贴心、更细心、情绪更积极和更稳定的抚养者更趋向于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在这样的抚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也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孩子的情绪也更积极、更稳定。

传统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情绪教育上常见两个弊端:

(一)缺乏系统的情绪教育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小到大,很少有人明确告诉我们喜悦是什么样的、愤怒是什么样的、悲伤是什么样的、恐惧是什么样的,羞愧是什么样的。我们都是在成人的喜怒哀惧等情绪中耳濡目染、不断试错,慢慢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的。因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学不会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二)容易养成希望别人为你的情绪负责的坏习惯

“你让我很生气”、“你让我很不爽”、“你让我很难过”,这些都是传统家庭中,父母、祖父母辈甚至年长的兄弟姐妹最经常训斥我们的话语。

我们害怕让别人不爽,我们慢慢学会察言观色,我们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学会了为别人的情绪负责,反过来,我们也会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情绪负责。为他人的情绪负责、希望别人为你的情绪负责都是伪命题。

情绪是个人自身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我们不能奢望自己或者他人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没人愿意为此打保票的。我有什么需求我来想办法满足,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05.

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一)父母应先管理好自身的情绪

现实生活中,父母会面临生活、工作、家庭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的压力。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平静的情绪,避免让孩子成为家中那只挨踢的猫或者踢猫的熊孩子,是父母能够给到孩子最好的教养。

(二)学会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要意识到,每次出现情绪的事件都是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契机。能够接纳孩子,努力做到不否定、不批评、不回避和不说教。

(三)掌握有效的亲子互动技巧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础先赢得孩子才能帮助孩子赢得自己的人生。做专注且有意思的父母,让孩子喜欢你、尊重你,才能让他听你的。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情绪教育

帮助孩子去描述自己的情绪、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学会总结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帮助孩子做到,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