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戏剧性情境
我在执教《中外学前教育史》中的“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一课时,在上课前我跟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立个规矩,如何?”学生说可以。然后我就呈现了这样的规矩:
1.对于老师的任何要求,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如有违反,任由打骂。
2.要听从老师的训诫,禁止嬉笑欢闹,禁止游戏娱乐,课间休息时也不能违反此项要求。
3.所有的个人爱好都要摒弃,全班同学整齐划一,以后只能在教室里背书学习。
4.未经老师允许,不得离开教室,违者严惩。
班级里立刻就炸了,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甚至气愤的在拍桌子。我问学生,你们愤怒吗?觉得合理吗?学生说愤怒、不合理。我说愤怒就对了,说明你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规则。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个规则其实并不是我定的,而是中世纪欧洲教会给儿童制定的。问题在于,同样的规矩,你们都不能接受而中世纪的儿童就是这样经历的。当时社会盛行体罚,认为儿童生来有罪,必须用仗打他,才可以救赎他的灵魂。这种压抑儿童的教育观是对儿童的摧残及儿童发展的制约。这些也与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中心的儿童观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创设戏剧性的情境——要求学生遵守中世纪欧洲儿童教育规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并由此帮助学生体会中世纪儿童的感受,进而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思想的进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儿童观形成的背景。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