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是当代人类社会变迁发展的重要特征。前不久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这一主题,落实在课程教学领域,必须探索适应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范例、新模式,以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做好准备。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各实验区锐意改革、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已经出现了几类常态化应用的模式,从场景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基于融媒体资源的辅助式教学。其特点是用可视化、多样化的资源呈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认知过程,教师借助优质资源进行讲解、阐释,或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北京市海淀区在部分小学推动的微课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也改变了原有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二是基于工具、软件、平台的互动式教学。其特点是基于各类工具、软件、平台,将教学设计成一系列持续开展的活动,如创建内容、发起话题、参与评价他人的观点与意见、投票、课堂练习即时化可视化等,激活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学习资源互动,最终实现学习的优化整合。如郑州市金水区基于平板电脑实施生本学堂,北京市密云区通过英语AI听说课堂实现即读即评即反馈;还有多个实验区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各类互联网教学工具,提升课堂交互效果,辅助教师的内容讲授、教学管理和资源分发等操作;部分实验区还积极探索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表情识别等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泛在学习支撑能力,实现沉浸式教学。
三是基于教学空间变革的混合式学习。其特点是打通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本地异地,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整合,实现泛在学习;通过线上资源支持,线下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如北京市房山区、山东省淄博市,通过“双师课堂”创新OMO(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支持建立集团校、城乡校等协作式教学共同体,有效缩小校际、城乡差异;如成都市三元空间协同共生的教育新生态、苏州工业园区的“互联网+项目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前置问题,实施任务驱动,此时,“内容”不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资源,形成了具有一定示范性的教学模式。
四是证据导向的精准教学与作业改革。针对考试评价及作业管理这一领域,结合“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新要求,实验区围绕技术支持下的测评机制、智能阅卷系统和作业管理系统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借助信息技术变革教学评价,注重教与学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形成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施基于学生数字画像的学习路径规划,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支持;在不改变学生纸质作业习惯和教师批改习惯的情况下,为学生推送个性化优质学习资源等,助力教师精准教学与学生减负。
为了辅助教师用好国家平台,多个实验区将本地平台与国家平台对接,利用国家平台提供的资源,促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一些区域还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融媒体等技术结合,在遵循课标修订精神、落实“五育并举”的前提下,探索课程资源的可视化、泛在化、多模态呈现,构建新型认知工具,助力学生在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实现素养的提升。教学改革的基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绝大多数实验区还通过“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跨校、跨区县的教师学习培训和专业研修模式探索,积极建设教研平台,创新教师网络研修模式,构建教师协同成长机制,探索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路径。
以促进教学改革、探索融合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为目标,坚持专业引领、行政主导、部门协作、科教融合,各地正在逐渐形成整体思维,从经费投入、资源供给、教育新基建、运营维护以及教学应用与服务支持等方面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构建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格局。(作者蔡可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