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文君给同学们分享的是: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预测 | 为梦想而奋斗、爱国,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选择、无限风光在险峰,语文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古代优秀的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其位,则积极建言献策,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朝堂,时时牵挂国事,以各种方式表白心迹。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烛之武临危受命,将爱国落实到了行动上,留下了千古佳话。后世的爱国者,同样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爱国。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数不清的人物,一代又一代,他们对爱国,总有着不同的行动诠释。他们告诉我们,爱国与个人相关,与时代相关,更与行动相关。 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的于敏,深藏功名、埋首奉献的张富清,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袁隆平,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的申纪兰……“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他们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行动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正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竭诚报国,我们的国防更加稳固有力,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欣欣向荣。(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这些功勋模范人物竭尽所能乃至穷尽毕生之力,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家国同梦、共创美好、复兴伟大中国是他们最本真、最深层、最恒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这种情感不会因时空的暌隔而阻绝,而衰减。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艰难见真心、磨练出意志,越是负重前行,砥砺奋进,越是需要激励起强烈的爱国心。爱国、报国、强国是新时代我们的人生追求和责任担当。人生乐章里,爱国是最动人的音符,逐梦征程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 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也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致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在国家大事、民族大义、时代需要面前,爱国情感总能生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执着的事业心,指引一个人建树卓著功勋。可以说,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构成了一个人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的精神源泉。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拂去岁月的尘雾,打开历史的启示录,我们看到,魏征、王安石、杜牧、苏洵,只有那些与祖国荣辱与共、以坚定的爱国信仰紧紧把握住今天、不辱祖国使命的人,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永生的机遇,化为永存的浪花。爱国是义无反顾的抉择,是不卑不亢的不畏,是忧国忧民的感叹,是救国救民的情怀;爱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是前赴后继的执着。正是因为这一份份伟大的爱国情,才使得今天的炎黄子孙一次又一次在世界的舞台展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如今,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寸都深深地烙下华夏后代的足印,每一寸都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然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选择。第一段材料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名人的积极献力国家的事迹。魏征居安思危,为国家长治永昌犯颜直谏;王安石在其位谋其政,力排众议,兴利除弊,变法强国;杜牧、苏洵目光如炬,总结历史,针砭时弊,讽谏当朝,他们以文为剑,舞动乾坤。本段以四则事例来表明心怀天下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和担当。第二段材料先总述古代优秀的士人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处世哲学,然后从正面阐述在其位就积极用世,为国家的献智献力;从反面阐述纵使不在其位也要心系家国,牵挂国事。突出表现的是一个优秀的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要把“治国、平天下”当成终极目的,要积极用世,心怀天下。这两段材料分别以历史事例和分析论证共同阐述了一个优秀的人该如何处世的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的处世哲学,同样也适用于当下。修得满腹才学,献身于家国;无论处庙堂,还是居江湖,都要一片丹心向祖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行文可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接入题,列举霍去病灭匈奴、圣女贞德追求自由民主、乔紫薇获奖的事迹等事例对中心进行论证。然后以五四青年激荡的青春与当下躺平、佛系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凸显中心。它冲过浅滩,划过激流,越过了湖泊中层层的鱼网,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成了冰。“它逆行了那么长,那么久,它是一条勇敢的鱼。”一位年轻人说。“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一位老者说。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有一条鱼放弃大海的广阔与自由,选择逆流而上。它越过浅滩,躲过鱼网,挤过石罅,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心目中的目的地——高原冰川。然而,还没等它来得及欢呼,便在瞬间被冻成“冰鱼”。就这样,一条微不足道却勇气可嘉的鱼,为理想献出了生命。这使我陷入了沉思。为了一个近乎不可能的梦想去奋斗,乃至献上自己的生命,值得吗?然而,但丁的话提醒了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恍然大悟。人生短短数十载,能坚定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奋斗,不失为一桩幸事。秉持自己的梦想,哪怕付出多大的代价乃至生命,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然而,甘愿像那条勇敢的鱼那样为梦想奋斗终身的人又有多少呢?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梦想面前信誓旦旦,作胸有成竹之态,而遇到一点点困难便畏首畏尾,搔首踟躇?有多少人浅尝辄止,雷声大雨点小,而真到需要较真时却美其名曰“吾不求甚解”?更有甚者,多少人在梦想面前首鼠两端,瞻前顾后,浑然不觉自己在消逝梦想时,也在消逝生命?这些人在那条鱼面前,显然体型与尊严不成正比。鱼虽小却明志,人虽大而无知。(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在鱼的眼里,只要认定了方向,便不管前方是沙滩网口,还是山涧石罅,只要能到达高原冰川,便虽死无憾。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有人说,坚持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奋斗,即使没有实现梦想,也必能从中获得意料之外的战利品。话虽如此,但坚定方向并非一件易事。能有多少人像李时珍一样用27年的心血来完成一本《本草纲目》?能有多少人有能和勾践一样卧薪尝胆,为复国大业甘为阶下囚?在现代这个充满功利的社会,能拨开世俗迷雾,在心灵深处偏安一隅的人,太少太少。比尔·盖茨说:“人生就像一场火灾,你能做的就是尽力从中抢救更多的东西。”其实,人生岂止是一场火灾?饥饿、疾病、自然灾害充斥这个社会,能泰然处之并坚守方向的人不多。但是在中国,就有这样一位与饥饿作战仍坚持奋斗的人——袁隆平。在他的眼里,饥饿并不可怕。他的目的地不是高原冰川,不是险滩戈壁,,而是几亩绿油油的杂交水稻试验田。他用水稻和饥饿作战,他心怀天下,为自己的目标,义无反顾。他不要名利,他所喜的是“笑看稻菽三重浪”。生活中,我们不缺乏高谈阔论的议论家,我们缺乏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想想也是,学学那条鱼,为梦想奋斗终身,也不失为一件乐事。这是一则记叙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五段文字组成。前三段文字,记叙了渤海里的一条鱼逆流而上的故事,它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游上了高原,却在瞬间被冻成了冰。最后两段是一位年轻人和一个老者对这条鱼的评价,年轻人认为它是一条勇敢的鱼,老者虽然认可了这条鱼伟大的精神,却惋惜它没有伟大的方向,只能得到死亡。材料的关键词是:勇敢、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方向、极端逆向的追求。纵观这条鱼逆流而上的全过程,综合年轻人和老者的观点,可以说这条鱼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也并非无懈可击,需要我们辩证看待,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渤海之鱼勇敢就勇敢在于它走出了固有的生存环境,选择了与祖辈不同的生命方式,它的行为是一种超越,是对本族群长期形成的生命状态的超越。它虽然被冻成了“冰鱼”,但它保持着飞翔的姿势,将自己的美好形象定格于历史的相框中:生命短暂,而精神永恒。成了“冰鱼”,这结局是悲剧,但它的生命过程分外的精彩,一路过浅滩,趟急流,穿渔网,躲水鸟,过山涧,挤石罅,上高原,览冰川,美在过程。我们的人生亦如此,生命短暂,但可以追求过程的精彩和辉煌。当然,渤海之鱼虽然精神可嘉,但方向错误,任性随情,为一时的激情所促,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启发我们,立志要适合自身的条件,不要盲目奋斗。挑战自我是可以的,但不要走极端,适可而止才是智慧的人生策略。假如渤海之鱼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审视前途,稍作停息,休整锻炼,待体能恢复、能力提高后再作更高远的追求,就不仅能够延长生命,而且可能游得更远。从“认识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首先要确定立意,是认可还是否定渤海鱼的精神和做法,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认可或否定渤海鱼的哪一点,认可或否定这一点的理由,我们新时期的青年人应该如何学习或汲取它的经验或教训。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运用并列式结构,谈渤海之鱼身上值得肯定的精神和做法,值得内省的教训和反思。(2023·广东惠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维特根斯坦材料二: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尼采材料三: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作为时代青年,你从以上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分别站在山顶、半山腰、山脚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地打量世界;3.站在哪个位置看世界不重要,关键在于健康的心态。百年前,当林则徐登临鼓山,于云波浩渺中咏唱“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一气势磅礴的名句时,便是在阐述一个亘古难灭的真理:去吧,向着峰顶进发,当你历尽劫波,登临绝巅,全世界都将为你欢呼喝彩。尼采说,人生绝美的景色,不在山顶与山脚,而在半高处。其实不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山腰的风景固然独享一分恬然宁静,然较之峰顶,却少了一些胸襟与气魄。峰顶的壮美,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也是历经千磨万击仍岿然不动的苦尽甘来。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不正是在这勇攀高峰的过程中,滚滚而前的吗?勇攀高峰,追求的是心中一份抱负,一份向往。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最深切的渴望,这种渴望与名利的追逐,肉欲的餍足完全不同,因此,人类才能将足迹遍布陆地与海洋,甚至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星空。正是这样一种向峰顶前进的不知足的精神,才造就了如今缤纷多彩的世界。勇攀高峰,收获的是一份眼界,一份胸襟。井蛙只知观天,夏虫不可语冰,狭隘的眼界只能带来同样狭隘的气量。(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然而当你登上峰顶,世界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副崭新的模样,如此的广博浩瀚,在喟叹自身渺小之余,更迸发出无穷的探索热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跳出狭小的格局,拨开层层迷雾,你会见到不可思议的美丽。勇攀高峰,需要的是一份勇气,一份毅力。多少人在峰顶前倒下,他们沉湎于山脚的安全,流连于山腰的舒适,于是雄心锐减,意志消磨,曾经如火的热情成了一潭死水,掀不起半点波澜,“死于安乐也”。而对于拼搏者来说,在奋斗中牺牲比消磨斗志而死去好上千倍。有着这样的大无畏精神,即使最终没能登临山巅,这般的经历也将成为人生中最美的风景,纵死亦无憾!在山巅之上有无数曼妙的风景,它不是大自然秘藏的宝藏,而是一份慷慨的馈赠,等待着有大抱负、大胸怀、大毅力的人来接受。当你历尽艰辛,百炼成钢,终将登临绝巅。那么,你,准备好了吗?审题侧重对作文试题的审读、分析,包括对试题的立意倾向、选材范围、文体选择、题目要求等方面的认知与把握;而立意则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立在写作中所持的观点看法等。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依据“任务”,准确立意。材料作文,要依据题干指定的“任务”立意,要根据具体的“任务”确定立意的范围、方向以及具体的内容要点。②比较材料,综合分析。如果题干给出的材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就要综合分析材料之间的异同,保证立意不出现偏差。③理解材料,寻找主题。材料作文大多要求针对材料谈看法、说感悟,这就要求找到材料的主题。考生可以从材料的中心词、关键句入手,准确把握主旨,确保立意准确。④细致分析,确定褒贬。材料中有多个人物、多个事例时,要注重分析人物、事例体现的积极或消极意义,在立意时,要保证自已的观点明确,或褒扬、批评,或肯定其积极意义、否定其消极意义等。⑤挑选角度,锁定核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有很多,如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等,但是并非所有的角度都非常准确和切合题意,所以必须找出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