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信,大多源于父母的这8种行为!

上传单位:管理员发布日期: 2021-05-27 阅读:4468字号:[   ] 分享

孩子是否自信,是我们经常会挂在嘴边的一个评价。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为自信的人,因为自信的孩子愿意学习新的技能,面对新的挑战。但现实是,有相当多孩子缺乏自信。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不自信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孩子的自信与大人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生活中的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摧毁孩子的自信。


下面8点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容易做错且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一起来看看。

 

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他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很多家长找各种借口不听孩子说话,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推断,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破坏性批评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通常会以批评的方式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反之,这个作用力如果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慢慢就会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当众批评他的缺点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家长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


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不信任孩子


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拿别的孩子比较


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有些家长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有时候会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


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


惩罚孩子方法不恰当


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绝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却并不信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有条件的爱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有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


在生活中,这是太常见的场景:“你这学期当上三好学生,我就给你买新衣服。”“考了前五名,我就带你去旅游。”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他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因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成年以后他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将在环境中被别人鄙视,最后沦落成小市民式的势利小人,终生在社会底层徘徊。


所以,请执握“爱”的权杖的父母,不要滥施你们权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地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