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现综合育人的四个关键点

上传单位:管理员发布日期: 2023-03-23 阅读:912字号:[   ] 分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融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因此,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找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相互融合的关键点,有效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图片
1

劳动教育树德的关键:
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劳动的根本价值

劳动教育树德,就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以劳动者的眼光来认识自我与社会,逐渐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劳动价值观,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等劳动精神,真正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并善于通过诚实的劳动在服务与贡献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还是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都不是自明的真理,而且他们对劳动的崇尚和热爱,更不可能以知识传递的方式自动实现。实现劳动教育树德价值,需要教师对劳动根本价值的智慧揭示,即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参加的具体劳动,将劳动所具有的基本意义生动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亲历各种劳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觉体悟而逐渐涵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离开了对劳动根本价值的深刻揭示和智慧引导,劳动教育树德就会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实现劳动教育树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的成人价值。从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正是劳动为人的存在赋予了独特的价值和尊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出生之后就能自然获得成人的资格和尊严。如果缺乏劳动锻炼下的成长,个人就会止步于动物般的被动生存状态,就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的尊严,也无法在社会中赢得他人的真正尊重。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为了维护和发展人的尊严,自由的劳动对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劳动带来的生气勃勃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才是人的尊严的源泉,同时也是道德和幸福的源泉。”教师的智慧引导,就是要使学生明白,投入那些看似平凡的劳动,意味着每个人在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断努力和奋斗。

其次,需要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劳动所具有的独特人生选择价值。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在自己所选择的独特劳动过程和劳动道路中展现出来的。在我们还未出生前,人类的先辈就已经通过勤劳智慧的劳动为我们开辟了千千万万条可供选择的生活道路。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认识自我和选择各自人生道路的丰富机会,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类劳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个性、潜能、特长,为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根本基础和保障。

最后,需要引导学生逐渐领悟劳动的社会进步价值。列宁曾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理想是不可能想象的。”未来社会其实就藏在每个自觉投入劳动的普通劳动者身上,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在自由的劳动中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同时还能充分意识到要为他人和社会的共同利益而自觉劳动时,未来社会理想也就不难实现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需要向学生智慧地指出,每个人自觉的诚实劳动,就是在真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在朝着未来社会理想道路迈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2

劳动教育增智的关键:
组织开展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劳动

劳动教育增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关注劳动实践中的科学因素,将动手活动和动脑思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善于运用人类一切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成果进行创造性劳动,不断激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提高学生科学思考和动手实验的实践能力,进而使学生牢固确立科学的劳动观和世界观。

一些学生之所以不愿劳动、轻视劳动,甚至是厌恶劳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劳动教育忽视了手脑并用,忽视了体力与智力的紧密结合,其实质是忽视了如何指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劳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准则之一就是要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使劳动具有创造性。

这意味着,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注意到劳动中所蕴含的科学因素,善于从科学的方面向学生提出劳动实践的目标和任务,为学生充分运用在学校中所学到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开展创造性劳动提供机会,使学生始终在充满适度挑战的智力兴趣的鼓舞下从事各种劳动。

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为了使培植甜菜这项普通的农业生产劳动发挥教育作用,学校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象征性地参加种植劳动,而是向学生提出了“如何增加甜菜含糖量”这一富有科学意义的创造性课题。尽管种植过程中需要付诸翻地、浇水、挑粪、施肥等许多看似单调无趣甚至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但由于这些劳动受到研究性目标的引领,学生需要不断运用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解决甜菜种植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从而使那些看似平凡的体力劳动具有了巨大的智力挑战意义而显得充实有趣。劳动只有与学生的知识学习联系起来,真正成为激发学生运用一切科学的知识和手段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去实验、去研究周围世界各类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践过程时,才能真正发挥其增强学生智力的教育作用。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研究指出,人的智力类型不止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至少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人际交往、音乐等九种不同的智能。多元化的智能必然只有在适合其智能表现的劳动活动项目中,才能获得充分发展。这就意味着,劳动增智的实现还需要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智力兴趣和类型,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基于个人的天资和兴趣参加适合自己的科学劳动项目。否则,劳动对学生来说就容易成为一种被迫的苦役,也就谈不上智力在劳动中的自由运用和充分发展了。拿帕夫雷什中学来说,学校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小组,如植物栽培小组、育种小组、养蜂小组、机械师小组、电工技术小组、车工小组、畜牧小组、园艺小组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或多个自己心爱的劳动课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劳动考验自己的智力天赋,表现自己的智力爱好,从而找到自己喜欢的、能够充分运用脑力和增强自我智力的劳动项目。

图片
3

劳动教育强体的关键:
促进学生养成持续劳动的良好习惯

劳动强体,就是指通过系统、持续的劳动锻炼,使学生的身体机能获得健康的发育和生长,体质不断得到增强,有效预防和抵御一般病患的侵袭和频繁发生,最终养成富有活力的强健体魄,为个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奠定坚实、持久的身体基础。

各种劳动实践证明,劳则不衰,动则延年。劳动不仅可以加速学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学生身体的良好发育,使他们形体美观,还可以强化学生神经系统的连接功能,提高睡眠对人体的恢复作用,增加脑细胞的营养。可以说,离开了劳动,人的身体就难以真正得以茁壮成长,有时甚至无法获得正常生长。

然而,如果学生只是偶尔、随意、点缀性地参加劳动,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劳动强体的育人功能,甚至还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种点缀式和不恰当的劳动安排可能对学生的健康状态产生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工作系统设计学生课内外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参加丰富、持续的劳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有做到《意见》中所要求的,即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才能使劳动真正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强体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的习惯,学校必须全面贯彻《意见》中的要求,努力构建全方位、全时段、全主体的劳动教育体系。

  • 第一,做到劳动教育内容上的全方位覆盖。课堂之外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具体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劳动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学校在规划劳动教育内容时需要全面覆盖这些类型,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

  • 第二,系统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每周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不能少于1课时,每学年要设立劳动周,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的劳动时间要作出规定。此外,其他课程也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通过这些系统安排,形成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 第三,整体构建保障学生参加劳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家庭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学校要担起规划劳动教育的主导责任,社会必须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支持作用,三方必须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供保障。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只有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人都在劳动、时时需要劳动、处处能够劳动的氛围,才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坚持劳动、持续劳动的良好劳动习惯,也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健身强体价值。

图片
4

劳动教育育美的关键:
提高学生对劳动之美的欣赏力

劳动教育育美,是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劳动中的美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指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感受、认识和理解劳动,用美的标准和要求去开展和评价劳动,在劳动实践锻炼中陶冶涵养自身的审美情操,从劳动的世界中发现劳动者精神中的高尚、智慧、纯正、趣味,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对劳动的审美欣赏能力,持续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美感体验,使学生学会自觉通过劳动创造美的生活。

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究其思想根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极少关注甚至是根本没有关注劳动实践中的审美因素,导致青少年在劳动中缺乏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不懂得如何从美的视角去认识和从事劳动,劳动经历常常局限在肮脏、单调和枯燥乏味等消极情绪体验上。久而久之,青少年就逐渐形成了将劳动视为粗鄙甚至是轻贱的观念性认识,自然也就不会珍惜劳动成果,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劳动了。

实际上,劳动实践中蕴含着十分丰富而且重要的审美因素。例如,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可以体验到劳动创造出来的秩序和环境之美;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因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欣赏到自然万物的壮阔秀丽之美;在向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学习的过程之中,可以体验到不同劳动中所蕴含的技艺娴熟之美、人性尊严之美和人格高贵之美;在投身各类服务性劳动的过程之中,可以体验因自身劳动成就他人油然而生的自由感、崇高感和幸福感。因此,劳动教育应该成为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尤其是提升学生道德审美能力的关键契机和重要途径,这同样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劳动教育中的美育资源,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劳动。

首先,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同人类的劳动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我们的整个生活世界都是人类劳动的“艺术作品”,一切美的生活事物,无不凝聚着人类劳动的汗水和智慧。每个勤劳、诚实的普通劳动者都是美的,不仅是由于其通过劳动获得人格上的独立和尊严,更因为其付出的劳动也是他人幸福和国家社会发展之需,其彰显的是劳动的合目的性。每个技艺娴熟、善于劳动的人是美的,不仅是由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天赋发展的自由活动领域,更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和研究,勤于投入和锻炼,用自己的智慧深刻掌握了劳动中的技巧和诀窍,这彰显的是劳动的合规律性。学会欣赏劳动之美,核心就是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并体会到劳动及其创造的美好事物背后所蕴含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其次,教师要善于以审美的眼光敏锐地抓住劳动中的每一个审美契机,不断积累和加深学生劳动过程中的美感体验。无论是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还是服务性劳动中,都必然会产生许多审美教育的机缘。例如,当学生们经过集体的劳动努力把乱糟糟的教室或校园打扫布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时候,就不妨引导学生多驻足片刻,仔细欣赏一下窗明几净的教室和美丽整洁的校园。又如,当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田间地头的农业生产劳动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远眺一下青草绵绵的田野,仔细听一听大自然中的鸟啼虫鸣、鸡唱犬吠,仔细嗅一嗅田野泥土的新鲜气息和周围花草果木的芬芳,甚至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之余去细细感受和欣赏喷薄而出的朝阳、落霞满天的夕阳、繁星满天的夜空。再如,在组织学生投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各类劳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目睹和感受一下那些劳动能手的娴熟技艺,听一听劳动者们在日常劳动中创造的各种“奇迹”,还可以通过劳动竞赛来引导学生体验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境界的工匠精神。

最后,教师还要善于有意识地运用一切艺术美的表现方式,将其与学生的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劳动中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智慧之美、道德之美都是内在的,它既需要借助理智的深入揭示而使学生形成认同,同时还需要借助艺术的手段进行直观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如,我国《诗经》中的许多作品,正是对古代劳动者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艺术表达。又如,在帕夫雷什中学,学校组织的劳动中总是伴随着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活动表现,像在农田从事紧张劳动的过程中,学校经常会举办一些文学晚会、音乐晚会或集体朗诵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学生的劳动实践,一旦有机融入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活动形式,就可以逐渐唤醒激发学生在劳动中的审美需要,并持续增强学生的劳动美感体验和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