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班主任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德育空间 >班主任工作

班级文化管理摭谈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4246  时间:2017-09-13  
英国莱斯特大学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托尼、布什在《当代西方教育模式》一书中,将主要的教育管理理论划分为六种模式,即: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文化模式。他就六种模式分别论述了其在组织目标、结构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领导的特点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并着重强调了文化模式的长足之处。洋为中用,近年来,国内很多大、中、小学都尝试实行学校文化管理与班级文化管理,并不断取得成功。专业人士认为,文化管理是现代一流的管理模式。 一、什么是班级文化管理 1、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哲学、宗教、法律等。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活动的产物,它带有时代的特征。文化可分为优秀的、积极的文化和颓废的、消极的文化。 2、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师生特别是班主任围绕爱教育与管理、学习与生活而形成的一切观念的总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得加,沙因这样给班级文化下定义;班级文化是在班级同学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同学的一套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班级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外层,即班级物质文化。含环境布置、硬件设施等。中层,即班级制度文化。含班级纪律、班级行为规范以及约定俗成的班级习俗。内层,即班级精神文化,含班级道德、班级哲学、班级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班级的共同意志、共同情感、共同追求等。三个层面中,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与核心。 3、管理。管理是有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亦即管理者在各种复杂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下设法运用各种资源来达到既定目标的各种活动和全部过程。 4、班级文化管理。班级文化管理就是把班级管理的软要素------文化作为班级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现代班级管理方式。他从人本出发,从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入手,培养班级的共同价值和全班师生的共同情感,形成班级自身文化;从班级及年级、学校的整体存在与发展角度,去研究,吸收和使用各种优秀文化和管理方法,经整合和运行,形成班级统一的管理风格;通过班级文化的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激发学生的内在行为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意志,塑造学生灵魂,凝聚学生合力。 二、班级文化管理的功能及其特征 班级文化管理是一种继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决策管理、科学管理后的一种先进的班级管理模式,它汲取了前几种管理方式的长处,被称为班级管理的最新境界。班级文化管理的先进性可以通过班级文化管理的功能及其特征表现出来。 班级文化管理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管理具有极强的心理凝聚力量。它能够把学生的态度、信念、动机、习惯以及期望等心理凝聚起来,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情操、作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级文化的影响下,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产生对班级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本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2、规范功能。班级文化管理中的制度文化主要目的在于统一学生步调,规范学生言行。班级精神文化能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与他律意识,自觉使其符和班级规范。 3、陶冶功能。实行班级文化管理,班级形成良好风貌,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陶冶作用。班级成员记住自己的身份,走进班级就能被一种求上的、和谐的良好氛围感染,自然而然受到潜移默化的濡染作用。实行班级文化管理是一种无为而治的高级境界。 4、导向功能。实行班级文化管理,能为学生树立其思想与行为的标杆。学生明白什么是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教育学生自觉做到端容貌、洁语言、正行为,使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进步。 5、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管理使班级形成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这种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诱发学生潜在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自主经营和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 6、约束功能。实行班级文化管理为班级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学生知荣而行、知耻而止,自觉放弃不利于班级发展的不良言行与习惯,为班级的发展提供免疫功能。 7、娱悦功能。学习是辛苦的,实现班级文化管理要使学生变辛苦为快乐。开展多种符合学生身心的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能愉悦学生身心,使学生保持健康饱满、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8、辐射功能。班级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班级实行文化管理,学生能受到良好文明教育。良好的班风将影响其它班级,促进学习按文化管理的发展。良好的人风将影响家庭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班级文化管理具有鲜明的特征,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的规范性。班级文化必须要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班级文化内容必须积极、健康、向上。核心内容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班级文化管理必须受到严格的规范。 2、鲜明的时代性。班级文化管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精神风貌。班级文化管理一方面应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应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着眼未来。当今和未来社会要求人迎接社会挑战,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要求人有适应社会变化能力;要求人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人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道德情操;要求人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等。班级文化管理必须体现出时代的要求。 3、完整的系统性。班级文化管理既要注重显性文化形态,又要注重隐性文化形态。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要注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管理过程中,外层、中层、内层文化是完整的统一体,班级文化管理要突出完整地系统性特征。 4、一定的开放性。班级文化不会孤立存在,它与社会文化息息相通。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运行,班级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班级文化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联系社会,结合实际,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和气候,以小环境影响大环境,以小气候影响大气候。 三、怎样实施班级文化管理 一种文化的形成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引发,认同,固化,传承。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管理中,必须全面考虑班级文化的内容,从外层、中层、内层三个层面的文化综合考虑,构建主体班级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武装班级学生头脑,教育学生树立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将班级优秀文化显之于形,内化于心,效之于行,固化并传承。 1、构建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即形象文化,通常称为“眼球文化”,这种文化是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是完全物化的外在显性文化。应该说,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紧密相连。显性文化是隐性文化的外在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 构建班级物质文化,首先要认真确立主题。班训的提出、班风的确立、班歌的谱写、名人画像的选择,名人名言的选录都要围绕主题进行,切忌随心所欲,有形式而无内容或内容太散而无中心。第二,匠心设计,将班级主要活动场所分为几个功能区。如小组学习区、观摩展示区、视听区、警示鞭策区、制度公约区、互动交流区、图书借阅区、美化净化责任区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的文化育人功能。第三,树立精品意识,严格要求,细化管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跟人相关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所以我们才能如此重视我们周围的环境。”“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不在墙上乱张乱贴,不在桌椅上乱写乱刻,地面干净整洁,桌椅摆放整齐,无一不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班主任要有精品意识,桌椅坏了应及时修理,避免“破窗效应”。班级每张桌椅、每扇门窗甚至每块玻璃每一个学生保管,强化责任。这样严格要求,放眼于长,着手于细,形成文化氛围,班级文化管理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高级教育境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妙功效。 2、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包括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班级管理规定、班级管理体制、班级组织机构等。 构建班级制度文化,首先要使班级每一位学生了解掌握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因为前者是国家对青少年行为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对青少年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取向的体现,是青少年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班级文化管理中对学生最基本的依据。后者是学校根据国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而制定的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具体细则,是班级文化管理中对学生最基本、最具体的依据。前后二者同属班级管理的硬环境,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第二、以人为本,集思广益,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与意见,要让学生参就与到管理中来,积极讨论,取得认同,使其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制度一经制定,就应该严格执行,不能只说在口上,贴在墙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发挥班级制度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 第三、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时,有些教师好用惩戒机制,这种做法,均在事发之后进行,破坏已经产生,处理后,多少会给学生留下阴影.实行班级文化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能使学生明辨是非,端正思想,不断进步,防范于未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四、引用竞争机制和公众评价机制。班干部可实行轮流制,每届期满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量化评价,教育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培养情商,不断进取。根据新课程提倡的“小组合作型”学校方式,组织学生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开展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3、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班级价值观、班级目标、班级哲学、班级精神、班级道德。班级价值观是班级师生观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