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问题历来是伦理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经济学家中研究、讨论道德问题的大有人在。其中,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就是一本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了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该书被誉为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
在一本亚当·斯密的传记中记载,斯密晚年曾想毁掉《国富论》一书,他认为,正是由于他的《国富论》导致一个国家或个人在追求物质富足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市场经济的不公平竞争,进而导致人类的道德出现滑坡或沦丧现象。
伟人们的思想乃至心灵总是息息相通,可谓“英雄所见略同”。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名他的名著《双城记》中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而20世纪美国现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曾在《科学心理学》一书中的前言中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他认为,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诚美好的愿望,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友谊、宁静和幸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而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却一直未能获得满足。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社会值得信仰和为之终身奉献的东西实在太少了,人人都为物质财富的目标而奋斗,一旦得到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追求的虚幻性,进而陷入了精神崩溃的绝望。马斯洛指出许多“成功人士”患有“成功精神症”,惊呼在我们的时代,“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真正濒临灾难的阶段了”。
近几来,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道德滑坡现象,足以证明了伟人们的种种预见。如,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精神空虚、暴力犯罪、贪污腐败等等,常常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显现,并像一股湍急的暗流,无时无刻地不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在我国,如,最典型的三鹿奶粉、苏丹红、地沟油、毒大米、瘦肉精、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明星吸毒、政坛政要跪拜骗子大师等等,无不触目惊心。我常常这样想:这些恶毒事件的制作者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难道他们自己不也是受害者吗?生产三鹿奶粉的人,他们的子孙是否喝的正是三鹿奶粉?制造地沟油的商人,是否敢说自己保证就没吃过地沟油?这也照应甚至验证了亚当·斯密在书中所说的:“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因为,这些人在不平衡的心态下,不顾及道德底线、疯狂地攫取利润成为他们唯一的价值追求。因此,亚当·斯密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如果没有了诚信、同情心、公平心、正义感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同样的,人类社会一旦在道德上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科技愈发达,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指出:越是在社会风气日趋颓废的环境中,我们越应该对道德崇高的人怀有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绝大多数人对道德重建的热切盼望和对社会回归良好道德的呼唤。印度“独立之父”——“圣雄”甘地曾预言:人类自己毁灭自己的将有七件事:一是没有原则的政治,二是没有牺牲的崇拜,三是没有人性的科学,四是没有道德的商业,五是没有是非的知识,六是没有良知的快乐,七是没有劳动的富裕。我不敢肯定人类社会的未来最终就是由这七件事情毁灭的,但目前的的确确的是,这七件可怕的事情正在不同的国度、不同肤色的人群中间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程度发生着、蔓延着。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近年来,单就发生在我国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硫酸泼熊事件、学生给教师撑伞等等,也给我我们教育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敲响了警钟。究其原因,尤其是网络的深远影响,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再加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的“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争事实,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够紧密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工作和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实,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是古今中外众多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形成的一种共识。“怎样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中有“富润屋,德润身”的哲言,就强调了道德滋润身心,增加人的风采的重要性。但道德的作用远远不至于此。儒家历来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就是从培养自我的优秀品德做起,继而逐步推及家庭、国家乃至天下四方。大家非常熟悉的“推己及人”“爱屋及鸟”等成语即包含此含义。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对待做人的问题上,提出了“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明确要求,而且孔子特别强调、重视教育要使人知道何以为人的道理。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把“希圣希贤”当作教育的宗旨,制定了“为学明理”的治学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明理做圣人。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面对当时社会风气日下的状况和局面,震耳发聩地提出了“唤醒良知”的呐喊,所谓“良知”就是指人性的一面。唤醒良知就是希望唤醒人性,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兽性,希望回到“人之初,性本善”的至善至美、其乐融融的和谐生活环境中。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研究中发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必定伴随着流行价值观念的迅速变化。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未来社会的物质文明肯定会比现在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也许现在就有很多人已经开始在深思熟虑地谋划如何地享受、品味高科技为人类提供的丰盛的宴席,而渐渐忽略了道德的价值趋向。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被称为不治之症的癌会得以彻底的根除,也许困扰世人并夺去无数生命的艾滋病会和人类说拜拜,但也许唯一毁灭人类自己的就是被人类屡屡遭到白眼放逐的道德的沉沦。
多年前,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广东考察时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不仅企业家需要道德的血液,其实我们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道德的血液!
最后,再回到我们的教育,前几年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残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且最后一种人危害最大”,现在读起来仍然震耳发聩。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那就让我们从博大精深的《道德情操论》以及古今中外的先哲前贤们的经典著作中汲取力量和源泉——去拯救人类的灵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