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获得幸福——《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分享的书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一本哲学书,也可以说是心理学范畴的书,本书围绕阿德勒的思想所写。
简单介绍一下阿德勒,阿德勒与费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代表作品《自卑与超越》。
岸见一郎是日本百万畅销书作家、励志导师。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还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古贺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算得上是岸见一郎的迷弟了。年轻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
本书采用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用一个烦恼不已的青年通过与哲人对话,了解了阿德勒思想之后,整个人变得豁然开朗,这样一个故事带我们一步步走进阿德勒心理学和阿德勒思想,像阿德勒那句“个体心理学是所有人的心理学”一样,本书将原来高深难懂的心理学和哲学问题结合贴近生活的例子,并用浅显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令读者水到渠成的融入其中。
人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追求幸福之前,我们先要知道阻碍我们幸福的绊脚石是什么?
阿德勒就曾说过,人的烦恼皆来自于来源于人际关系,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可是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比赛、高低之分。
一个是自卑情结,令一个是期待认可。
自卑感指的是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那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在阿德勒看来,人人都有自卑感,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当然也不是一件坏事。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我们的主观想法。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进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真爱”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它就是一种自卑情结。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种理想或目标并为之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到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阿德勒说,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自卑情结是一种复杂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于是为了弥补自己欠缺部分就会产生两种自卑情结。
优越情结,比如过度追求名牌服饰,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之中,还有一种是夸耀不幸,经常夸耀自己成长中各种不幸的人。
例如我的身高很矮,为此心上的人会用没必要在意之类的话来安慰我,但是此时我如果甩出“你怎么能够理解我的烦恼呢?”之类的话加以拒绝的话,那谁也无无无话可说如此一来,恐怕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翼翼的来对待我吧。
另一种就是我们都期待获得别人的认可,生活中我们很在意别人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被身边的人接纳,满足别人的期待,明明不喜欢做却不得已而为之,最后自己不开心。
那我们该如何摆脱以上羁绊呢?学会课题分离。
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
例如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如果是他的父母该怎么做,用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最终这个孩子也没有喜欢上学习,只是迫于大人的强势,不得不应对,最后家长心力交瘁,亲子关系紧张。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假如人人都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开来。
孩子不学习,最后都是由孩子来承担,而家长明白这个课题分离后不干涉孩子学习,只是辅助孩子学习的困难,只有把马牵到水边,没有强按马喝水的道理。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学习,就是把孩子的课题揽到自己身上,孩子学习不好,觉得丢了面子,会让孩子误以为学习是为了家长,满足家长的需要和面子。
所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的起因都是对别人的课题加以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最后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有以下三个因素,
第1,自我接纳是指假如自己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第2,有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要求被他人认可,这里并不是鼓励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去作恶,而是课题分离。
第3,个因素活在当下,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人生就是一条线,其实人生是由每个当下的点连接在一起,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当下,过好每一个刹那,才是不辜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