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本质上提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即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有的自然属性。这深刻揭示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着力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雄辩地证明关于人的教育要尊重客观事实存在,跳出教育看教育,面向社会办教育。家庭、社会功能的错位、缺位在新时代都不可能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长时间来,教育走向偏颇,变得短视化、功利化,学校成为“教育的孤岛”,让教育脱离了实际、疏离了生活。新时代需要新的教育环境、新的教育方式,培育新的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别在“双减”落地大背景下,聚焦“提质增效”这一大课题,更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共同推进、群力群策、优化资源。只有构建契合时代、面向未来教育新生态,破除校园这个“教育的孤岛”,让教育回归本源,才能擦亮教育的星空,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