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1683 时间:2024-03-09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近年来,除了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的目标狭隘和手段单一是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特点,在这种模式之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把成绩看作第一目标,而忽略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与生本教育理念截然相反,小学老师以灌输的方法给学生教授知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提不起兴趣,效率低下。学生无法做课堂的主人,自然也不会主动探索知识。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尚不完善,形象思维还占据主导地位,难以理解抽象的事物。在这个阶段,大量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使得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在图形、动画的加工下,变得轻快简洁,知识的趣味性大幅度提升。观看视频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意义、明确科学实验性质的过程,同时也对实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明白科学的真正含义。在多元化学习辅助资料的刺激之下,学生有了动力去探究新的知识,学习效率显著提升,最终可以达到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大胆提问的效果。 (二)教学效率不高 传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对于实验过程的准确性要求较高。部分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对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有些实验的流程比较复杂,由小学生来做的话失败的概率比较高,往往无法获取相对准确的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受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较大,部分地区以及学校科学实验设备不齐全,甚至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教学效果就非常不理想,无法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更无法领略科学的内涵。引入信息技术后,多媒体可将实验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直观展现出来,打破空间、时间、器材的限制,在构建出来的实验情境中,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看整个实验过程。在进行实际操作前,老师就可以对实验行为进行规范,为实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在时下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只有不断创新的人才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科学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眼界开阔、认知能力提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能自己按步骤完成实验,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模拟实验中大胆创新,以自己的方式得到科学实验中的合理结果。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使得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四)教学资源单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只有具备开放性特征的小学科学教学,才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小学老师依照教材内容设计的科学实验活动,往往会陷入思维的误区,缺少创新,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只能依靠常规思想,知识的理解严重形式化。同时,由于课程的特殊性,科学往往得不到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同等的重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老师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在利用互联网丰富课内教学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空间,对所学的内容能够彻底地了解,通过不断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宝库,对科学原理举一反三,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以信息技术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良好的学习心态之后,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可以更加融会贯通,在课堂上师生的配合也会更好。老师对于科学实验的内容要做好全面以及详细分析,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动画、歌曲、动态图片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创立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基础上,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深入探索,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深化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向学生介绍丁达尔效应时,老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出轻松、愉快的生活化问题,比如,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雾,有没有玩过可以射出红外线的小玩具。在此基础上播放一些生活中蕴含丁达尔效应的图片,比如,森林中树叶缝隙处透过的一道道光线;影院黑暗环境下高功率投影仪发出的光束;天空中云缝透过的光线。又如,在有灰尘的房间中,从窗户外射进来的光束下,也可以看到灰尘在跳舞。在此过程中,老师甚至可以依据教室的环境实地为学生进行展示,从日常生活中引出科学,从熟悉的事物中找寻新鲜感,使学生在老师构筑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