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家校联线

当前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家校联线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186  时间:2023-11-28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

透过孩子的行为,去辨别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这对于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我们去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整个事情的背景,这是一个巨大难题。

个体心理学大师德雷克斯,在分析了上千个案例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行为的表面虽然每次都不一样,但背后的想法无外乎四种——寻求过度关注、挑战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通过学习错误目的表,了解孩子的行为,通过几条重要的线索来判断孩子的行为目的,然后根据他们的这些行为目的,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上行驶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聪明而神奇的小精灵,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还有他人怎么看待自己,做着各种探索决定。

不过啊,孩子的观察力虽然很强大,很敏锐,但是他们的判断力却并不准确。

当一个孩子丧失信心感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用四个不恰当的行为目的来恢复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找到被爱与价值。

这就是正面管教中经常提到的错误目的表。

今天的课程中,我们首先要为家长们解析的就是第一个不当行为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当一个孩子错误地认为只有受人关注或有特殊优待的时候我才会有归属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只有让你们为我忙得团团转时,才能显示我的重要性,他们的行为目的就变成了为了寻求过度关注。

不知道我们的家长有没有类似这样的情况,下班回到家,你正在厨房忙碌,3岁的孩子站在门口不断地喊妈妈,妈妈过来。

你一边炒菜一边问什么事儿啊,宝贝儿,我忙着呢,我听到了你说。

可是呢孩子又不说有什么事儿,他继续叫妈妈,你过来。

于是你最终放下手中的活,走到孩子身边。孩子说,妈妈陪我出去玩儿。你抱了抱孩子,给他找到了一副拼图,跟他说,你先拼拼图,妈妈马上就好了。

可是你刚回到厨房没2分钟,孩子又开始喊妈妈,你好了没有,快点儿。最后你只好中断做饭,带孩子出去玩儿了。

这个孩子很明显就是为了寻求妈妈更多的关注,所以他一开始并不走近妈妈,而是叫妈妈过来。当妈妈放下自己手里的工作,他就胜利了。

可是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并不是快乐的孩子,他们往往认为当他得不到关注的时候,他就没有了价值感,没有了家庭地位,所以他需要不断地寻求确定自己是否重要。

所以呢,当你注意他的时候,他就停一下,但很快他又会产生同样的潜意识疑问,妈妈爱我吗?在妈妈心中,我到底有多重要?

于是故事又会循环上演,形成恶性循环。这个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其实也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而且呢妈妈也会觉得很烦躁,很无奈。

孩子的行为会给妈妈一些不好的感觉,你可能会因为孩子的行为也觉得烦躁着急,因为你要给全家人做晚饭,你还有自己的事情,你还有自己的工作,而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来打断你。

你也可能会觉得很愧疚,感觉自己,哎呀,你看总没有时间可以好好的陪孩子。虽然这些感觉让你并不好受,但它们对你来说却非常宝贵,因为它们可以成为你辨别孩子行为目的的第一条线索。

如果孩子的行为给你带来以上的这些感觉,心烦、恼怒、着急或者是内疚,你就要开始思考孩子是不是在寻求你的过度关注呢?

您还可以通过第二条线索再确认一下,第二条线索是这样的。当你要求孩子停止他的行为,孩子的反应呢是暂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者换一种方式继续来打扰你。

通过这样的两条线索,我们就基本可以确定孩子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寻求关注。

当孩子寻求关注时,他真正想说的就是关注我,让我有机会帮助地参与,让我觉得自己有用。

所以我们的做法不是像训练小狗狗丢球一样,你丢一个球把孩子支开一会儿,然后他很快跑回来,你又丢一个球,把他再支开一会儿。

这样,孩子是感觉不到关注的,他能感到的只是敷衍,他就会以更夸张的方式来引起你的关注。

接重点是我们也不是完全放弃自己,只回应孩子对关注的要求。如果这样做,你会发现,如果孩子没完没了的缠着你,而你的脑海里想的是尚未完成的事儿,你很可能会爆发,前功尽弃。

那么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有帮助地参与进来,让他觉得他有用,并且跟他制定规则,约定一个一起出门玩的时间。

比如说吧,如果你在厨房,那你可以拿一些菜,让孩子帮你剥;你可以让他站在凳子上和你并排一起洗碗;你可以让他帮你去阳台上的盆栽里摘一些小葱。其实只要你愿意,总会找到适合孩子做的事儿。

这个时候孩子才真正感受到妈妈的关注,并且他还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他的价值感、归属感也就得到了满足,他的心里呢才会有真正的强烈的安全感,不会再没完没了的需要你陪着他玩儿了。

常常有家长说啊,孩子太磨人了,总是一刻也不能离开我,我走到哪儿,他就要跟到哪儿,烦死人了。

也有家长说孩子只要我陪在他旁边,他就会玩得很好,但只要我一起身,尤其是接个电话什么的,他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拉着我的手跟我说,妈妈陪我玩儿。

也会有一些家长抱怨,我工作忙,但一到家孩子就撇开所有人,只要我,要我陪他玩儿,给他洗澡,读绘本,讲故事。

直到他睡了,我才能空闲下来,回家比上班还辛苦呢。

在这些看似孩子的不当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当我们知道孩子的需求是得到关注之后,我们就要真心地给予孩子关注,用心地去陪伴孩子和孩子,做一些能促进彼此心与心连接的事情,而不是人在孩子的旁边心不在。

抱怨回家比上班辛苦的家长,进家门前先确认一下,一会儿朝你扑过来的那个孩子,是想了妈妈一整天无比需要妈妈的孩子,而不是那个会磨你一个晚上的孩子。

看见是爱的前提,看见孩子内心的需求才会真正地去爱孩子,去享受与孩子一起的时光,让自己感到开心的同时也才能让孩子感觉开心。

我们很多家长啊没有给予孩子爱与安全感,也很少花时间去训练孩子,却希望孩子能够自己长大,独立自主。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懂事,可以自己独立做那么多事情,让家长很省心。

可是很多时候这些省心是通过很多的不省心而来的。

这些不省心,或许就是你在看手机的时候,他们在陪孩子玩游戏;在你打电话时,嫌孩子烦,把他关在门外的时候,他们拿出纸和笔,把孩子抱在身上,让孩子一起记录电话的内容;或许是下班回家后,你兴致一来才去聊一下孩子的时候,他们跟孩子约定一个日常惯例,哪些时间孩子自己玩儿,哪些时间,一家人一起玩。

重点来了,孩子需要在爱与关怀里成长,只有感觉到足够的关注,才不会通过不当行为的方式去寻求过度关注。

 

附件下载: 如何读懂孩子的行为?.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