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家校共育

当前位置: 首页 >家校共育

触及心灵的爱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44  时间:2024-01-10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让教育充满爱心。当我们用饱含爱心的笔去书写‘教育’两个字的时候,教育的确很简单。”当我重温《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一书中的这段话时,难以忘怀从教生涯中的一段美好经历,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脸也随之浮现于脑海。

我在2015年初次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文集《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那年,我被调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工作,学校安排我带住校班并担任班主任。这批孩子刚满十岁就离开父母、爷爷、奶奶,只身来到学校学习,他们的衣、食、住、行、学习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生活上的一些琐事还需老师手把手地示范。九月——整整一个月,我心力交瘁,每天下班后踉踉跄跄走回房间,身子一下瘫倒在床上,话也不想多说一句。痛并快乐着,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孩子们基本适应了住校的学习与生活。

然而,班上的小梦同学似乎比别的同学慢半拍:在生活上,打饭、吃饭比别人慢,打水、洗衣比别人慢,进入教室学习自然也比别的同学慢;在学习上,她进入认真听课的状态比别人慢,拿出本子写作业比别人慢,考试成绩自然也比别的同学“慢”。这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我一筹莫展、黯然神伤时,贴心的同事给我送来了一本书——《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浅笑盈盈的她告诉我:“好好读读这本书吧,它一定能解你的燃眉之急。”我半信半疑地看着她,心中却是万分感激。

我在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中汲取营养,为我的“教育贫瘠之地”施以养分。读于老师的书,我明白了教育是理解;读于老师的书,我明白了教育是激励;读于老师的书,我明白了教育是博爱。于老师的书,犹如黑夜里的指路明灯,为我照亮前行的路。

于是,我会在课间十分钟找到小梦同学谈心,倾听她给我讲述她的心事:新的学校,新的生活方式让她极为不适应,巨大的挑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导致她在行动上总是“慢半拍”。我谨记于老师书上的教诲,以孩子的身份与小梦交流,走进她的内心深处,以至于我能理解她“慢半拍”行为的出现。我也会趁下寝(孩子们临睡前,老师到寝室清点人数)的机会,单独教给小梦洗衣的技巧、整理物品的方法。我还能在小梦的作文中读出她的苦恼:她是个留守孩,缺乏父母之爱,来到镇上学习后,不仅没有父母陪伴,而且爷爷、奶奶的陪伴也被压缩成双休日两天了,没有亲人在身边,她觉得很孤单,时常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学习状态不佳。于老师的书就像一剂良药,我用“激励”与“博爱”让小梦重拾信心,并给予她亲人般的温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苦心没有白费,半个学期来,小梦在生活上、学习中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一次晚自习过后,像打翻了墨水一样的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孩子们陆陆续续拿起雨伞向寝室走去。可我却犯愁了,因为来学校时没带雨伞,这会儿雨下得那么大,一时半会儿也停不下来,我该怎么回家呢?走廊上拿着雨伞的小梦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她一个箭步冲上来,关切地对我说道:“老师,您撑我的伞回家吧,雨这么大,不要淋湿了,我可以和同学共用一把伞回寝室。”她那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看着这个懂事的孩子,我竟无理由拒绝她,也不忍心破坏这份属于我们的美好……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拿起作业本准备给孩子们讲评作业,可我的目光在不经意间被一包不起眼的东西吸引住了。我把作业本放下,打开塑料袋一探究竟,原来是晒干的金银花。我把袋口扎好,心想:或许是哪个同事放错地方了。我这样想着离开办公室,到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去了。叮铃铃……一节晚自习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过去了,我带着满满的成就感离开讲台,走出了教室。当我三步两步走到教室后门时,小梦调皮地探出小脑袋,脸上依然挂着天真无邪的笑,随之而来的是一番令我感动的话:“老师,我在您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包金银花,这是我和奶奶上山摘来晒干的,您可以拿来泡茶喝,润润嗓子,您给我们上课好辛苦,我不希望您的嗓子变沙哑了。”顿时,一股暖流流进我的心田,触碰到心底最柔软的一角。

在于老师书本的引领下,我与小梦都被触及心灵的爱所滋润,我在这沉甸甸的爱意里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没有闪闪的金光,而且素得不着痕迹,就像春天的小雨,无声无息地飘落下来,浸润着学生的心灵。三尺讲台,道不尽酸甜苦辣;二尺黑板,写不完人生风景。我不敢奢望成为像于老师那样的名师,但是我会带上于老师的书远航,立志成为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