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心理辅导

当前位置: 首页 >德育之窗 >心理辅导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823  时间:2016-12-23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信丰五中       廖春英                    

我是一所普通高中的心理辅导老师,大家都知道普通高中生源差,学生存在很多方面的心理问题,现在就讲述一个平时工作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案例当中的一个。刘某,女,16岁,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常年与奶奶相依为命。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沟通。学习成绩为班级倒数,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情绪偏激,时常会顶撞老师,也时常不回家吃饭、缺课。通过询问同学、家访以及对其本人的简单交流,了解到刘某是一个很“可怜”的留守孩子。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妈妈的呵护,父亲全年在外务工并且从不关心她的成长,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也不曾有经济帮助家庭,家中仅靠奶奶的“五保户”收入与社会救助来维持生活。奶奶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女的学业与行为等各方面从来不过问,也无从管教,甚至于孙女没有没回家吃饭与就寝都不得知道,刘某倍感孤独与无助。 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缺少关爱,没有家庭温暖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在多次家访中得知,回到家中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情,而奶奶总是说“我已经尽力了”,如此贫困的家庭背景让自卑心理充满了她的内心。而在班级里她又很爱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一旦得到肯定时,会让自己觉得很成功,很有成就感。这是积极的一面,说明内心是积级向上的。因此,要做好她的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改变刘某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接受现实的家庭背景并积极面对生活。

第二,在无法改变家庭背景这个大环境下,改善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的关系,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让她感受到有人关心如家般的温暖。

为了解决以上这两个问题我联合她的班主任一起决定通过情感沟通、就事论事、倾听探讨等方法让刘某接受现实的家庭背景,改善与同学关系,从而帮助她树立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几次的接触,我已经取得了她的信任,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面对她的坦言,我便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告诉他,人不能选择出生,不理想的家庭背景是暂时的。也正因为如此,你才要更加独立和努力、自强,通过刻苦的学习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积极联系在外务工的父亲及家中的奶奶,争取他们多花点时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习问题。同时,帮助刘某与父亲建立定期“电话关爱”,从而改善亲女关系和获取父爱的温暖。

    经过近半个学期的辅导,刘某在与同学的相处上有了信心。独立意识、评价能力、学习能力和集体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她变得愿意与老师、同学谈心,还主动打电话给她父亲,讲述她在学校里的事情。她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欣喜。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充分沟通,及时针对孩子的问题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以一颗爱心对待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防范和及时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