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速递 >学校新闻

五育并举融心育 情感导向促成长——赣南师范大学李东斌教授莅临信丰四中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发布者:管理员  点击次数:269  时间:2023-10-19  

人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新时代的教师肩负着更艰巨重大的任务。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一个人的信念,而要达成这一信念,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是必备的两个条件。对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来说,我们肩负着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的重任,其中健康的心理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项指标。近年来,在多方支持和帮助下,我校一直致力于推进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10月12日下午,赣南师范大学李东斌教授应邀莅临我校作了主题为《教育的情感转向——五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题讲座,对我校全体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痛点进行深入剖析探讨。


     个人简介

     李东斌,赣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师范类专业认证评估专家,江西省教育督导评估专家。199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历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兼教务处副处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等职务,现任赣南师范大学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公共教学资源中心)直属党支部书记。长期从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省级以上各类研究课题16项,主持江西省精品在线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编或参与编写《教育心理学》等教材7部;在《心理科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在省内外主讲专题讲座300余场。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江西省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讲座开始前,曾玉红校长代表学校对李教授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回顾过去几年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努力,曾校长对在我校筹备申请赣州市心理健康示范学校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县教研室张美芳主任和县心理健康教育协会致以诚挚感谢。尤其感谢心理健康专家李教授,在他的指导下,我校本学年开始确立了“五育并举融心育”的课程建设目标。这是一个系统的课题,要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全体教师育人观念的更新,需要全体四中人的共识。


“提起你的学生,你头脑中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汇是什么?”李教授以这样轻松而又别开生面的开场,问住了在场的教师。一番发言后,台下的低声交流转变成了沉默反思: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否树立起了正确的、正向的学生观?本应处于花季的青少年,缘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活泼快乐?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沉痛的事实,当代青少年生活和成长在心理的雾霾中。李教授引入大量调查数据和真实案例指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提到,近十年来,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都高度重视,呼吁广大教师提高认识,呼吁全社会积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接着,李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三个层面展开讲座:

01   “五育”并举,从“心”而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以德育心: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

德育和心育两者关系密切,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首先要树立起正确认识,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智慧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被所有学科老师几乎忽视的学生在听了体育老师的一句“我看你很不错,以后就跟着我练吧”之后树立起信心,最终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一名大学体育老师。因此,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所有教师都可以且都应该主动承担起关心学生心灵的责任,在学科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师要注重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既教书,又育人。

以体强心: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

一个每天坚持运动养成运动习惯的人会对这种好习惯“上瘾”。运动能有效提高内啡肽释放快乐激素,是对抗消极情绪的良方。同时,体育锻炼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的偏差行为,长期坚持一项体育运动,需要勇气、毅力、乐观、决心和吃苦耐劳等一系列优良品质的支撑,在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中,能够磨砺品质、增加亲子互动,促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能力的提升。学校要重视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支持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 1-2项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以美润心: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研究表明,在美育实施比较完善的学校毕业后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能取得更高的成就。美育既可以是高雅艺术的熏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浸润。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可将美育的心态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如引导学生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学习中的乐;给自己画一棵优势树,把自己的优点“种”在树上,并与家人、同伴分享,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

以劳健心:亲身体验创造生活的艰辛与幸福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成了“玻璃人”,一碰就碎呢?这恐怕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困惑。李教授深度剖析其背后原因:当今时代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挫折经历,过于“一帆风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劳动成果的体验过于匮乏,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单一片面,对辛苦、珍惜等心理感到陌生,往往造成极端自我中心、心理脆弱敏感等问题。学校教育应想方设法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和幸福生活。

02   “看见”学生,由“心”而治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都很熟悉,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会倾向于不同方面的需求,但有一种需求是普遍的,他说:“被看见,是每个人心中最深层次的渴望。”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被看见”的渴望,尤其强烈,也尤为重要。


看见“存在”:任何人都不希望被忽视

李教授用父母与婴儿的互动实验视频验证了看见“存在”的重要性,当婴儿意识到情感联系被切断后,会急切地采取修复行动。而人类早期建立的情感联系,是未来进入社会生活的基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我们有很强的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有效的情感联系,看见每一个孩子的存在,不忽视班上的任何一位学生。

看见“需要”:满足学生的“优势需要”

人在不同阶段的优势需要不同。就群体而言,初中生的成长优势需要在于被尊重、认可、支持等方面;从个体来说,不同成长背景的孩子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教师不能以成绩和单次表现来评定学生,多鼓励学生,挖掘其闪光点,满足其优势被看见的需要。

看见“痛苦”:积极关注以下十二类学生

有明显的外部精神刺激事件的人;

情绪低落、悲观抑郁、自卑者(超过半月);

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交流,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

严重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如家庭破裂、缺乏温暖关爱者;

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可能对自身、他人造成危害者;

存在诸如失恋、学业失败、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者;

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看问题消极者;

谈论自杀,有自杀暗示或实施过自杀行为者;

家庭亲友中有过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有强烈的罪责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长期有睡眠障碍者;

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

李教授列举了三个家庭状况复杂的义务阶段学生自残甚至自杀的沉痛案例引起在场教师的思考:学生的偏差行为背后一定有相应的心理原因,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之前的每一根。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异常信号,尤其是特殊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03   着眼“未病”,培育社会情感能力

李教授提到,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中提出的教育的情感转向问题不容忽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崛起,正在激起一场具有颠覆性的教育变革。

李教授首先对“社会与情感能力”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即人们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发展出来的认识情感和管理情感的能力。接着他列举了几个典型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框架模型,对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组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些相应的教育原则。最后他引用原耶鲁大学校长、享誉全球的教育家理查德·莱文曾的话,“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社会情感学习,能够帮助孩子学习这些”,强调了社会情感能力培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