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德育课堂 点击数:5841

    必读的50本经典好书,值得收藏!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是世间一等一的好事。为此,小编精选了5大领域,每个领域10本代表作,共计50经典好书,给大家提供一份2023年必读书单。01文学名著1.《红楼梦》曹雪芹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洞见君则更愿意将之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可以说,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更是几千年来世界文学的瑰宝。2.《活着》余华这本书讲述了在内战、大跃进等社会变革下,主人公徐福贵与他的家人屡遭苦难的故事。随着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死去,福贵孤零一人,最终和一头陪伴他的老牛在阳光下落幕。有人说,他在与命运抗争,想守护属于自己的爱与温暖,但命运却总是不断撕扯他残存的温情。活着,也许就是生命最后的尊严。3.《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此著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此体现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通过这部小说,马尔克斯创建了一个浓缩的宇宙,汇聚了最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在中国,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天才般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中国文学大河的流向,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4.《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中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奇妙地混合在一起,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它不仅是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更是一部人类心灵涌唱出的伟大史诗。5.《月亮与六便士》毛姆20世纪风靡全球的毛姆代表作。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他不惜抛却所有现实,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到一幅幅绚烂的画布中。仿佛每一幅画作都呐喊着理想无价,自由选择的权利无价。6.《复活》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尔斯泰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起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7.《平凡的世界》路遥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此书曾被誉为是一本对大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是一部激励千万读者的不朽经典。作品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全景式地呈现了一代中国青年突破不凡、超越自我的成长史。这是一部在任何时代,都能永不过时的作品。或许每个人平凡的人,都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8.《瓦尔登湖》亨利·梭罗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书中记录了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这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简单、素雅的世界。9.《局外人》加缪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作者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10.《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该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堂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国家都流传着。别林斯基曾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02社科历史1.《史记》 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着,是一部取材广泛、采择审慎的实录。其中资料来源有经传典籍,又有档案资料;有官方记录,又有民间口碑;有文字资料,还有实物依据。全书蕴藉百家,包容万代,使之成为跨越文史学界的不朽巨著。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这本书介绍了历代政治的四个方面:政府组织架构、兵役制度、用人制度、赋税制度。很多学者喜欢一棍子打死传统制度,与他们不一样的是,钱穆先生则更加细致客观地看待这些制度。通过全局性的整体研究,跳出“好/坏”的简单判断,作者向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谛:所有的制度都不能一劳永逸,不断地改进才有真正的出路。3.《国史大纲》钱穆“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在战火纷飞中,钱穆先生从北大到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在窘困、物资紧缺和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写就这本书。它不仅是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更是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感情。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已经习惯了领盒饭后的寂寞生活,朱翊钧已经当了15年的皇帝,他还要在这个岗位上再干33年。也是这一年,西班牙舰队正在为出动征英的活动做最后的准备。这一年看似是再平淡不过的一年,但是阳光照在大地上,有一些种子正在地面之下积攒力量。这本书作为黄仁宇先生的成名大作,他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症结,观察现代中国来路,给人不一样的启发。5.《中国通史》吕思勉全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讲文化现象,下部则按照历史朝代顺序展开,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晓畅易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是绝好的通识入门之书。自1944年初次出版以来,《中国通史》在几十年间不断再版,成为畅销至今的通史经典。6.《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是什么意思?就是西方人从西方的角度来解释世界的历史。以公元1500年为界,之前的世界是孤立的个体,大家都是为了部落勤勤恳恳做事,就算中国再强大,也没有组个联盟的想法。之后西方老大哥兴起,在全世界强行搞联盟。过去和现在,从1500年这里劈开。这本书跳开编年史,站在更高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洞察更多人类发展规律的视角。7.《乡土中国》费孝通“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底色,是中国之根,我们依赖土地,生长于斯。这是一本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经典著作,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阅读这本书,你便能理解社会与人际关系,认识到乡村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性,对家国乡土有更清晰深入的理解。8.《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融合多学科知识,以深刻独到的视角,从四个层次讲述了人类从动物到“上帝”的全过程。作者认为,人类崛起于语言、想象与合作;扩张于分工、交易、和阶级;融合于货币、帝国和宗教;推进于科学、资本与国家。看过此书,我们不仅能一览规模宏大的人类进化史,还会不经意间引起我们对自身、人类、乃至整个世界的思考。9.《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作品对明朝十七帝、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绎。它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10.《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这本书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旨。03传统典籍1.《论语》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2.《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3.《孟子》《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孟子强调对人的重视,率先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4.《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等诸多方面。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5.《诗经》又名《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全书收诗305首,不仅反映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社会风貌,更是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6.《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辞赋17篇。《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骚体”由此而来。7.《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散文选本。选先秦到明末散文222篇,文章丰富多彩,语言简洁,便于诵读,代表了中国古文的最高成就。8.《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选取了唐朝77位诗人,311首诗,多是中国人能背出来最有名的唐诗。这本书也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代表了唐诗最高成就。9.《宋词三百首》宋词是继唐诗后,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宋词三百首》以通俗、简洁、精要的方式介绍三百首名家宋词,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10.《元曲三百首》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这本书为选编本,选取元曲代表作三百余篇,集注释、赏析为一体,将元曲艺术的精粹尽显书中,值得广大读者慢慢赏读。04经管励志1.《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这本书是每一个投资者必备的工具书,也是工作、生活决策水平全面提升的智慧宝典。查理芒格是巴菲特半个世纪的合伙人和导师,这本书全面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个人传记与投资哲学,以及过去20年来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2.《心》稻盛和夫日本经营之圣、千万量级销量作者稻盛和夫十年心血、概括一生实践哲学的重要著作。对半个世纪经营复盘,稻盛和夫将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3.《经营者养成笔记》柳井正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秘而不传的管理经验,记录成就经营者的28大守则。它能帮助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抛弃学生思维,走向名企。帮助工薪族从高层角度思考,创造绩效增长途径,迈向更高平台。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高效工作,就读这本书。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经典之作,全球畅销1000万册,当之无愧的职场人案头必读书。5.《麦肯锡晋升法则》服部周作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小白,还是已经工作多年,这本书都值得你拿来研究。作者成为项目经理时,打破了麦肯锡最短晋升纪录,他在工作中有一个习惯:事无巨细地做笔记。在这本书中,作者拆解了47条日常工作生活中切实可行的准则。读完这本书,你会学到更多自我成长的方法,像精英一样思考和工作。6.《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狩野未希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哈佛大学提倡的“思考要诀”具体方法化,提供了很多思考方法,把它们运用到工作中,思考问题的方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独立思考能力决定了你的竞争力,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只有锻炼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脱颖而出。7.《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是什么?它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思维方式,也是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案的有效工具。借助金字塔原理,可以帮助你突出重点、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让受众对你更感兴趣、理解并接受你。8.《华为时间管理法》易生俊这本书介绍了华为时间管理七大法则,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加以解读,总结了在日常工作中,时间管理上常见的误区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读者可以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9.《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杰里·波拉斯这本书是两位作者在斯坦福大学为期6年的研究成果,他们选取了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企业,研究了它们成功的经验。这部作品打破了企业管理的种种旧有神话,提供了新颖的见解,并为那些有志于建立伟大公司的人提供了实际指导。10.《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这本书为“影响力教父”,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威罗伯特·西奥迪尼最负盛名的作品。该书从实践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交换、说明等各要素。通过阅读,能够全方位地提高你影响他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05生活成长1.《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谁能想到我们和他人那些看似平和的日常沟通中,竟然多半暗含“暴力”因素。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从表达和倾听两大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进行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让我们可以跳出自己的身份,从旁观者的角度挖掘语言背后,自己与他人真正的情感和需求。使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不仅避免了对他人的伤害,更是对自己的爱护。2.《亲密关系》罗兰·米勒这是一本可以重塑爱情观的书。作者以两性关系为主导,结合大量科学依据而非主观感受,向我们娓娓道出亲密关系的形成秘诀。相信不论我们和另一半处于何种阶段,这本书都能让我们享受到亲密关系中的安逸与和谐。3.《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一切答案都在这本书里,教你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4.《沟通的艺术》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你是否说话过于直白,不讲情面?你是否说话过于委婉,言不达意?你是否不会沟通,倍感挫折?这本书以100多篇文章,通过对50多部热门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让你在轻松阅读中掌握沟通准则,帮你解决沟通中的所有困境。5.《人性的弱点》卡耐基这是一本提高情商和沟通技巧的宝典,带你了解人性中的弱点。迅速掌握人际关系的3大基本技巧、让他人喜欢你的6种方式、更好说服他人的9种诀窍、家庭幸福的7个黄金法则等干货。从而让你在任何场合都能影响和领导他人,取得成功。6.《精力管理》洛尔很多时候我们没能成事,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精力没管理好。这本书教你从意志、思维、情感、体能四个方面管理精力,帮助你建立精力管理系统,让生活发生看得见的积极改变。7.《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罗伯特·戴博德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8.《人间值得》中村恒子人如何度过一生,才不会辜负生命?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作者中村恒子,将其90年的人生智慧,化为这本书六大篇章。作品中关于工作、爱、人际关系、幸福、死亡等课题的诚挚箴言,陪同无数人走过人生低谷,让他们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有热爱生活的勇气。9.《不抱怨的世界》威尔·鲍温一套震惊世界的心灵励志书,它用一只手环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10.《断舍离》山下英子该书主要讲述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学会断舍离,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古语有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家财万贯,不如书香静气。”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它能使你精神得到慰藉,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智者对话,汲取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幸福奠基。阅读不会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久坚持,必将展现厚积而薄发的力量。希望小编提供的50本经典书单,能陪你走过每一段充实的时光。
  • 德育课堂 点击数:526

    《三字经 》全文诵读及译文

    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yuǎn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gǒu bú jiàoxìng nǎi qiānjiào zhī dàoguì yǐ zhuān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xī mèng mǔ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dòu yān shānyǒu yì fāngjiāo wǔ zǐmíng jù yáng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yǎng bú jiàofù zhī guòjiào bù yánshī zhī du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zǐ bù xuéfēi suǒ yíyòu bù xuélǎo hé wéi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rén bù xuébù zhī y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wéi rén zǐfāng shào shíqīn shī yǒuxí lǐ yí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xiāng jiǔ língnéng wēn xíxiào yú qīnsuǒ dāng zh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róng sì suìnéng ràng lídì yú zhǎngyí xiān zhī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shǒu xiào tìcì jiàn wénzhī mǒu shùshí mǒu wén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yī ér shíshí ér bǎibǎi ér qiānqiān ér wàn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sān cái zhětiān dì rénsān guāng zhěrì yuè xīng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sān gāng zhějūn chén yìfù zǐ qīnfū fù shùn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yuē chūn xiàyuē qiū dōngcǐ sì shíyùn bù qióng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yuē nán běiyuē xī dōngcǐ sì fāngyìng hū zhōng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yuē shuǐ huǒmù jīn tǔcǐ wǔ hángběn hū shù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shí gān zhějiǎ zhì guǐshí èr zhīzǐ zhì hài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yuē huáng dàorì suǒ chányuē chì dàodāng zhōng quán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chì dào xiàwēn nuǎn jíwǒ zhōng huázài dōng běi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hán yù jūnshuāng lù gǎiyòu gāo yuánzuǒ dà hǎi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解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yuē jiāng héyuē huái jìcǐ sì dúshuǐ zhī jì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yuē dài huáhāo héng héngcǐ wǔ yuèshān zhī míng曰岱华蒿恒衡此五岳山之名【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gǔ jiǔ zhōujīn gǎi zhìchēng xíng shěngsān shí wǔ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解释】州: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名称。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行省:行政区域,简称省。 yuē shì nóngyuē gōng shāngcǐ sì mínguó zhī liáng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yuē rén yìlǐ zhì xìncǐ wǔ chángbù róng wěn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dì suǒ shēngyǒu cǎo mùcǐ zhí wùbiàn shuǐ lù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yǒu chóng yúyǒu niǎo shòucǐ dòng wùnéng fēi zǒu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dào liáng shūmài shǔ jìcǐ liù gǔrén suǒ shí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mǎ niú yángjī quǎn shǐcǐ liù chùrén suǒ sì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yuē xǐ nùyuē āi jùài wù yùqī qíng jù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qīng chì huángjí hēi báicǐ wǔ sèmù suǒ shí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suān kǔ gānjí xīn xiáncǐ wǔ wèikǒu suǒ hán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shān jiāo xiāngjí xīng xiǔcǐ wǔ xiùbí suǒ xiù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páo tǔ gémù shí jīnyǔ sī zhúnǎi bā yīn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yuē píng shǎngyuē qù rùcǐ sì shēngyí tiáo xié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gāo zēng zǔfù ér shēnshēn ér zǐzǐ ér sūn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zì zǐ sūnzhì xuán zēngnǎi jiǔ zúrén zhī lún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fù zǐ ēnfū fù cóngxiōng zé yǒudì zé gōng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zhǎng yòu xùyǒu yǔ péngjūn zé jìngchén zé zhōng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cǐ shí yìrén suǒ tóngng shī xùwù wéi bèi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zhǎn qí shuāidà xiǎo gōngzhì sī máwǔ fù zhōng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lǐ yuè shèyù shū shùgǔ liù yìjīn bù jù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wéi shū xuérén gòng zūnjì shí zìjiǎng shuō wén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yǒu gǔ wéndà xiǎo zhuànlì cǎo jìbù kě luàn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ruò guǎng xuéjù qí fándàn lüè shuōnéng zhī yuán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fán xùn méngxū jiǎng jiūxiáng xùn gǔmíng jù dòu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加逗比美女微信:ios271 我惊呆了wéi xué zhěbì yǒu chūxiǎo xué zhōngzhì sì shū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lún yǔ zhěèr shí piānqún dì zǐjì shàn yán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mèng zǐ zhěqī piān zhǐjiǎng dào déshuō rén yì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zuò zhōng yōngnǎi kǒng jízhōng bù piānyōng bù yì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zuò dà xuénǎi zēng zǐzì xiū qízhì píng zhì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zhōng shū shúxiào jīng tōngrú liù jīngshǐ kě dú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shī shū yìlǐ chūn qiūhào liù jīngdāng jiǎng qiú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yǒu lián shānyǒu guī cángyǒu zhōu yìsān yì xiáng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yǒu diǎn móyǒu xùn gàoyǒu shì mìngshū zhī ào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wǒ zhōu gōngzuò zhōu lǐzhù liù guāncún zhì tǐ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dà xiǎo dàizhù lǐ jìshù shèng yánlǐ yuè bèi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yǒu guó fēngyǒu yǎ sònghào sì shīdāng fěng yǒng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shī jì wángchūn qiū zuòyù bāo biǎnbié shàn è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sān zhuàn zhěyǒu gōng yángyǒu zuǒ shìyǒu gǔ liáng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ěr yǎ zhěshàn biàn yánqiú jīng xùncǐ mò xiān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解释】《尔雅》一部分辨别古今文学的差别,另一部分解释文字的意义和给事物的名字下定义,所以我们要读经书之前,应当先读《尔雅》,然后才能读懂群经。gǔ shèng zhùxiān xián zhuànzhù shū bèishí sān jīng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解释】古代圣人著作的经典,经过诸先贤加以解释意义而成为完备无缺的十三经。 zuǒ zhuàn wàiyǒu guó yǔhé qún jīngshù shí wǔ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解释】左丘明著作除了《左传》外,还有《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十三经之外再加《左传》和《国语》便是十五经。jīng jì míngfāng dú zǐcuō qí yàojì qí shì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wǔ zǐ zhěyǒu xún yángwén zhōng zǐjí lǎo zhuāng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jīng zǐ tōngdú zhū shǐkǎo shì xìzhī zhōng shǐ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zì xī nóngzhì huáng dìhào sān huángzài shàng shì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táng yǒu yúhào èr dìxiāng yī xùnchēng shèng shì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xià yǒu yǔshāng yǒu tāngzhōu wén wǔchēng sān wáng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xià chuán zǐjiā tiān xiàsì bǎi zǎiqiān xià shè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tāng fá xiàguó hào shāngliù bǎi zǎizhì zhòu wáng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解释】商汤王起兵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前后六百年,一直到商纣王。zhōu wǔ wángshǐ zhū zhòubā bǎi zǎizuì cháng jiǔ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zhōu gòng héshǐ jì niánlì xuān yōusuì dōng qiān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解释】我国从周朝共和之年开始有正式纪年。经历了周宣王和周幽王,周朝首都东迁洛阳。 zhōu dào shuāiwáng gāng zhuìchěng gān gēshàng yóu shuì周道衰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shǐ chūn qiūzhōng zhàn guówǔ bà qiángqī xióng chū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yíng qín shìshǐ jiān bìngchuán èr shìchǔ hàn zhēng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gāo zǔ xīnghàn yè jiànzhì xiào píngwáng mǎng cuàn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guāng wǔ xīngwéi dōng hànsì bǎi niánzhōng yú xiàn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解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wèi shǔ wúzhēng hàn dǐnghào sān guóqì liǎng jìn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sòng qí jìliáng chén chéngwéi nán cháodū jīn líng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běi yuán wèifēn dōng xīyǔ wén zhōuxīng gāo qí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dài zhì suíyī tǔ yǔbù zài chuánshī tǒng xù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táng gāo zǔqǐ yì shīchú suí luànchuàng guó jī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èr shí chuánsān bǎi zǎiliáng miè zhīguó nǎi gǎi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liáng táng jìnjí hàn zhōuchēng wǔ dàijiē yǒu yóu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zhào sòng xīngshòu zhōu shànshí bā chuánnán běi hùn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liáo yǔ jīnjiē chēng dìyuán miè jīnjué sòng shì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yú tú guǎngchāo qián dàijiǔ shí niánguó zuò fèi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解释】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dài chéng zǔqiān yān jīngshí liù shìzhì chóng zhēn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quán yān sìkòu rú línlǐ chuǎng chūshén qì fén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解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qīng shì zǔyīng jǐng mìngjìng sì fāngkè dà dìng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yóu kāng yōnglì qián jiāmín ān fùzhì jì kuā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解释】顺治皇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dào xián jiānbiàn luàn qǐshǐ yīng fǎrǎo dū bǐ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tóng guāng hòuxuān tǒng ruòchuán jiǔ dìmǎn qīng mò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gé mìng xīngfèi dì zhìlì xiàn fǎjiàn mín guó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gǔ jīn shǐquán zài zīzǎi zhì luànzhī xīng shuāi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shǐ suī fándú yǒu cìshǐ jì yīhàn shū èr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解释】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hòu hàn sānguó zhì sìjiān zhèng jīngcān tōng jiàn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dú shǐ zhěkǎo shí lùtōng gǔ jīnruò qīn mù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kǒu ér sòngxīn ér wéizhāo yú sīxī yú sī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解释】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xī zhòng níshī xiàng tuógǔ shèng xiánshàng qín xué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zhào zhōng lìngdú lǔ lùnbǐ jì shìxué qiě qín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pī pú biānxuē zhú jiǎnbǐ wú shūqiě zhī miǎn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tóu xuán liángzhuī cì gǔbǐ bù jiàozì qín kǔ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rú náng yíngrú yìng xuějiā suī pínxué bù chuò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rú fù xīnrú guà jiǎoshēn suī láoyóu kǔ zhuó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sū lǎo quánèr shí qīshǐ fā fèndú shū j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bǐ jì lǎoyóu huǐ chíěr xiǎo shēngyí zǎo sī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解释】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ruò liáng hàobā shí èrduì dà tíngkuí duō shì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bǐ jì chéngzhòng chēng yìěr xiǎo shēngyí lì zhì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yíng bā suìnéng yǒng shīmì qī suìnéng fù qí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bǐ yǐng wùrén chēng qíěr yòu xuédāng xiào zhī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cài wén jīnéng biàn qínxiè dào yùnnéng yǒng yín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bǐ nǚ zǐqiě cōng mǐněr nán zǐdāng zì jǐng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解释】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táng liú yànfāng qī suìjǔ shén tóngzuò zhèng zì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bǐ suī yòushēn yǐ shìyǒu wéi zhěyì ruò shì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quǎn shǒu yèjī sī chéngǒu bù xuéhé wéi rén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解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cán tǔ sīfēng niàng mìrén bù xuébù rú wù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解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yòu xí yèzhuàng zhì shēnshàng kuāng guóxià lì mín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yáng míng shēngxiǎn fù mǔguāng yú qiányù yú hòu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解释】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rén yí zǐjīn mǎn yíngwǒ jiào zǐwéi yī jīng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qín yǒu gōngxì wú yìjiè zhī zāiyí miǎn lì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 图片
    德育课堂 点击数:804

    国学经典《弟子规》全文及译文

    《弟子规》附:《千字文》全文拼音版解释总叙1.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解释] 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2.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入则孝3.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4.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5.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出则弟17.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18.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19.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解释]饮食用餐,就坐行走;长者优先,幼者在后。20.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前去转告。21.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尊长面前,谦虚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22.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解释]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长辈没有说话时,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23.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解释]骑马或乘车,遇见长辈,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24.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解释]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先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25.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解释]在尊长面前说话,要低声细气;声音太低而听不清楚,也不合适。26.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解释]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当注视聆听,不可以东张西望。27.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解释]对待别人的父辈,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别人的兄长,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谨28.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解释]早上要比长辈起的早,晚上要比长辈睡的晚;人生易老,珍惜时光。29.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解释]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后,马上洗手30.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解释]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31.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解释]放置衣服时,要有固定的位置;衣物不要乱放,避免造成脏乱。32.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解释]服装贵在整洁,不在华丽;穿着上要根据自己的身份,与家庭的情况相称33.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解释]对待饮食,不要挑食偏食;饮食适量,不要过少过量。34.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解释]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35.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解释]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上门拜访他人时,拱手鞠躬,真诚恭敬。36.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解释]进门时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抖动。37.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解释]进入房间时,揭帘子、开关门的动作要轻缓,不要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宽处转弯,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38.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解释]拿着空的器具,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39.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解释]做事不要慌慌张张,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不可草率行事。40.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解释]打斗、赌博、色情等不良场所,绝对不要接近;对邪恶的事情,不要好奇过问。41.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解释]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42.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解释]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43.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解释]借用别人的物品,要明着向人请求、征得同意;没有征得同意,擅自取用是偷窃行为。44.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解释]借人物品,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难。信45.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46.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47.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48.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49.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50.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51.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解释]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长短;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52.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解释]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53.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解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54.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解释]唯有品德才学可以与人相比,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修养德才。55.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解释]若是穿著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生气。56.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解释]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57.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解释]听到他人的称赞,唯恐过誉;听到别人的批评,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58.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解释]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59.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解释]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泛爱众60.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解释]只要是人,(不管是否亲朋好友或认不认识),都要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61.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解释]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敬重他,并非他的容貌外表好。62.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解释]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佩服他并非他会说大话。63.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解释]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64.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解释]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65.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解释]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66.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解释]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自私自利,切记不要去评说。67.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68.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解释]赞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69.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解释]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70.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解释]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71.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解释]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72.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解释]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73.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解释]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74.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解释]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亲仁75.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解释]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76.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查色献媚。77.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78.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解释]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余力学文79.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80.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味理真[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81.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解释]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82.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83.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解释]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84.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解释]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85.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86.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解释]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87.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88.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解释]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89.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90.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解释]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弟子规》缘由  《弟子规》初成文时叫《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因其含义深刻,行文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被后人广为传诵。     《弟子规》一文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通俗读物,数百年来影响深远。常读《弟子规》,能够使人心存敬畏,长葆正念,在生活中不犯大错,避免小错,乃至“驯至于圣贤”。
  • 图片
    德育课堂 点击数:561

    了凡四训本义直解【04】

    【原文】《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余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直解】《易经》说:“在自然界之中,天道的理则,对于已经到达极限者,就会让他受到减损,却会使谦虚的人得到增益。就像月亮到达最圆的阶段,必定会慢慢转为缺损。地道的理则,对于过度满溢者,也会使其产生变动,却会让谦虚的人得到滋长。就像池水在填满以后,总会流向低洼处来填补它。鬼神的理则,对于高傲自满者,就会让他受到一点惩罚。但是对于谦虚的人,却会使其得到应得的福报。人道的理则,也是厌恶骄傲自大者,而喜爱谦虚的人。”就因为这个原理,所以在《易经》中,只有“谦卦”的六个爻,全部都是吉祥的。《书经》说:“盈满就会招致亏损,谦虚才会受到利益。”我屡次和许多人一齐去参加考试,每次都观察到那些家境清寒的读书人将要考中、发达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必定都会现出一片谦和安详的光彩,仿佛可以用手捧取的样子。【原文】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余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余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直解】在辛未年上京赴会试时,我们嘉善县的同乡总共有十个人一齐去参加,其中只有丁敬宇这个读书人年纪最小,却是极为谦虚。我告诉费锦坡说:“这位仁兄今年一定会考中。”费先生问:“怎么见得他会考上呢?”我回答说:“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承受福报!兄台您看我们十个人当中,有信实诚恳、不敢抢占风头像敬宇的吗?有恭恭敬敬、顺从人意、小心谨慎、谦虚敬畏像敬宇的吗?有受到侮辱而不回应、听到毁谤而不争辩像敬宇的吗?一个人能够有这种修养,就是天地鬼神也都会保佑他,哪有不发达的道理!”等到放榜时,丁敬宇果然考中贡士。【原文】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余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直解】丁丑年在京城中,我和浙江省秀水县的冯开之住在一起,发现他总是非常地虚心,不敢自以为是,并且一直是收敛脸色,不会现出骄态,大大地改变他小时候的习气。他有一位朋友叫作李霁岩,为人正直、诚实,又很守信用,是个有益的朋友,时常当面指责他所犯的过错。然而,只是见他平心静气地接受指正,不曾说出一句反驳的话。我就告诉冯先生说:“一个人能够获得福报,必定有其获福的根源。若是招致灾祸,也必定是有招祸的先兆。只要这颗心能够谦虚,上天一定会加以扶持、帮助。兄台今年一定能够登上科第!”后来放榜,果真考中了。【原文】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直解】赵裕峰,名叫光远,是山东省冠县人,在未满二十岁之前,在乡试时就考中了举人,但是屡次上京参加会试,都未能登上科第。他的父亲在嘉善县任主簿的职务,他就跟随父亲到任所。当时他非常仰慕钱明吾先生的学识,就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不料,钱明吾竟然把他的文章完全涂掉。赵裕峰非但不生气,反而心悦诚服地赶快改进。到了第二年,他就考上了科第。【原文】壬辰岁,余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直解】在壬辰年时,我进京朝见皇上,并且与夏建所见面,发现他这个人态度卑下,一点都没有骄傲的神气。而且满脸流露出谦和的光彩,好像能够迎面照人似的。我回家之后告诉朋友说:“大凡上天将要让这个人发达,在还没有让他获得福报之前,必定会先使他产生智慧。这个智慧一产生,那么原本性情浮滑的人,自然变得举止稳重、行事实在。原本任意妄为的人,也会懂得自我约束、收敛言行。建所的性情温和、善良到这种程度,实在是上天为他开启的,他的福报就要现前了!”等到榜单开出来,他果然考中了。【原文】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旁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直解】江阴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张畏岩,学问很好又擅长写作文章,在当时的读书人之中很有名气。甲午年时,他参加南京举办的乡试,借住在一个寺院内。开榜的时候,榜单上并没有他的名字,心中非常不平,竟然大骂主考官,认为他们没有眼光。当时有一位修道人,在他的旁边微微地笑了一笑,张畏岩突然迁怒于道人。道人就说:“这位相公,您的文章一定是写得不好。”张畏岩听到这句话,更加生气地说:“你没有看过我的文章,怎么知道不好呢?”道人回答说:“听说写文章重在心平气和,现在听您这样怒骂,心里不平到了极点,文章怎么能够写得精巧呢?”【原文】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直解】张畏岩毕竟是个读书明理的人,他听了道人的一番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不知不觉就屈服了,因此回过头来向道人请教。道人说:“要考取功名,完全须靠命运。命里不该中试,文章纵然写得精巧,也是没有用的。自己必须在性情上先做个转变。”张畏岩请问:“既然是命中注定,要怎么改变呢?”道人回答:“造命的大权虽然操在上天手中,但立命却是自己所能掌握的。只要能够努力行善、广积阴德,那么有什么福报不能求得到呢?”张又问他:“我是一个贫穷的读书人,能够做什么善事呢?”道人说:“做善事、积阴德,都是从心地上造作出来的,若能常常存着这份善心,功德就无量无边。况且像谦虚这一个项目,并不必花费钱财,你怎么不自我反省一番,却偏偏要责骂主考官呢?”【原文】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直解】张畏岩从此转变以往骄慢的性情,随时随地都能自我约束。并且每天加紧修善,因此功德也天天增加,积得愈来愈厚。到了丁酉年,有一次梦到自己走进一栋高楼里,看见一本考试的录取名册,但是里面却缺少很多行。他好奇地请问旁边的人。旁人回答说:“这是今年的录取名册。”张又问:“为什么缺少那么多名字呢?”旁人又回答说:“在阴间里面,对于参加科第考试的人,每隔三年就要考察一次,必须是积有功德,而且没有过失的人,才能够榜上留名。像这份名册前面所缺少的,都是本来应该可以考取,却因为最近有不厚道的行为,才被剔除的。”后来又指着其中的一行说:“你最近三年来律己相当地谨慎,或许可以补上这个空缺,希望你能够自爱。”这一年,张畏岩果然考中了第一0五名。【原文】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直解】由此看来,举头三尺之处,就一定会有神明在监察着人们。趋向吉祥、避开凶险,绝对是自己所能够掌握的。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存心保持着良善,时时要约束行为,一点都不可以得罪天地鬼神。并且要虚心地接纳指教,肯迁就他人,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惜我,这样才会有纳受福报的根基。那些充满傲气、目空一切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有远大成就的人。纵然侥幸发达了,也不会有所受用。因此只要是稍有见识的人,必定不忍使自己的心量变得很狭小,而阻绝了所应得到的福报。更何况谦虚的人才会有广阔的胸襟,来接受他人的教导,也才会无穷尽地学习他人的善行,这尤其是一个正在修学中的人所不能缺少的!【原文】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余于科名亦然。【直解】古时候有一句话说:“心里只要有求取功名的志向,就必定能够获得功名;有求得富贵的志向,必定可以得到富贵。”一个人有了志向,就像是树木有了根,自然能够成长、结果。立定了志向,还必须念念谦虚,即使碰到像灰尘那么微细的小事,也要给他人方便,这样自然能够感动天地。而要修造福报,就可以操纵在自己的手中。现在那些想要求取科第的读书人,刚开始并不曾发起真诚的志向,只不过是随着一时的兴致罢了!当兴致来的时候,就拼命地去追求。等到兴致退尽,也就停止了。孟子曾经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真的爱好音乐到了极点,那么齐国的国政差不多就有兴盛的希望了!”孟子所说的话,是希望齐宣王能将个人所得到的快乐,扩及于使全国百姓也能获得快乐。若能以希望全国人民都得到幸福快乐的心态来施政,国政势必会日趋清明,天下自然可以安定和谐。我认为要求取科第功名,也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必须将求取个人科第功名的狭隘私心,转变为利益天下苍生的广大胸怀,那么他所获致的功名,于己于彼都能有圆满的助益。备注遽(ju):突然。恂恂(xun):信实的样子。阑:退、终尽。
  • 图片
    德育课堂 点击数:601

    了凡四训本义直解【02】

    【原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直解】在东周的春秋时代,各国官吏相互往来频繁,学问与阅历都很丰富,因此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语举止,就能推测出他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这种事情在《左传》《国语》等各类记载史实的书中都能看到。大概说来,一个人在尚未发生事情之前,预先显露出来的吉凶祸福现象,都是发自他的内心而表现于外在的行为。凡是待人处事比较稳重、厚道的人,常能获得福报;而行为不庄重、过分刻薄的人,常会招致灾祸。一般凡夫的学问不深、见识浅陋,没有识人之明,就像眼睛得了眼翳病似的看不清楚,却说祸福没有一定,无法推测出来。一个人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对待别人,那么他的心就与天道相吻合。一个人福报将要到来的时候,只须看他所做的善行,就必定能够预先得知;而灾祸将要降临时,只须看他所做的恶行,也必定能够预先推测得到。现在如果想要得到福报而避开灾祸,在还没有讲到行善之前,就必须先从改正过失开始做起。【原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日:“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直解】但是改正过失的方法,第一,要发起“羞愧心”。试想,古代的圣贤跟我们一样都是个男子汉,他们为什么能够千古流芳,成为大众学习的榜样;而我为什么一事无成,甚至到了声名败坏的地步呢?这都是由于过分沉溺于逸乐,受到世俗的欲望所染污,并且偷偷地做些不合乎义理的事,还以为别人不晓得,而表现出傲慢的样子,毫无羞愧之心。就这样日益沉沦下去,逐渐变成禽兽之流,但自己却不能发觉。世界上各种可羞可耻的事情,都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孟子说:“耻这一个字,对于一个人来说,关系实在是太重大了!因为若能知耻,就可以成就圣贤之道。如果不知羞耻,那就只是像个禽兽罢了。”这些话都是改正过失的重要诀窍呀!【原文】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直解】改过的第二个方法,是要发起“戒慎恐惧心”。须知,天地鬼神都在我们的头顶上监察着,他们是难以欺骗的!我们纵然是在幽暗处犯过,大家虽然不容易发觉,但天地鬼神却像镜子似的照着我们,看得实在非常清楚。所犯的罪业若是重大,必定会降下许多灾祸。就算是轻的过失,也会减损现有的福报。我们怎么可以不惧怕呢?【原文】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直解】不只如此。就算是在没有人的地方,神明仍然清清楚楚地看着、指着人们的一切作为,我们虽然掩盖得非常隐密,文饰得非常巧妙,但内心的种种意念,早就显露出来了,神明全都看得很清楚,终究还是难以自我欺瞒;如果被人看破了,就会变成一文不值,怎么可以不时常存着敬畏之心呢?【原文】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干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直解】不仅这样,一个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存在,就算是犯了漫天的大罪恶,也都还是可以悔改。古人有一辈子都在作恶,到了临命终前却能够悔悟过来,萌发一个善的念头,于是得到了善终的果报。这就是说,只要能够发出一个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积下的罪恶呀!譬如上千年的幽暗山谷中,只要有一束灯光照射进去,那么这千年来的黑暗就可以完全除去。所以过失不论是久远前犯的,还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够改过,才是最可贵的。【原文】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直解】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间,一切都不是恒常不变;我们的肉体也是很容易死亡,只要一口气不来,呼吸停止了,这个肉身就不再归我所有。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想要改过,也没有办法了。一旦到了这种地步,明显可见的,将须担受千百年的坏名声而遭人唾骂,虽然有孝子慈孙这些善良的后代,也洗刷不掉这种恶名;至于看不见的,还要在千百劫的长时间里,沉沦到地狱里受到折磨,纵然是遇到了圣贤佛菩萨,也无法救助、接引。这种恶报怎么可以不惧怕呢?【原文】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直解】改过的第三个方法,必须发起“勇猛心”。人在犯过之后不能改正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得过且过、退堕畏缩。我们必须在明白过失以后,立即痛下决心改正过来,不可以延迟、疑惑,更不应当犹豫不决、东等西等,不敢下定决心。犯了小的过失,要像是被尖刺戳进肉内一般,必须赶快剔除。若是犯了大的罪业,更须像被毒蛇咬到手指一样,要尽速将指头斩断,不可以有一点点的犹豫、停顿,否则毒液蔓延到了全身,就会立即死亡。这便是《易经》中,风雷之所以构成《益卦》的道理所在。【原文】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直解】如果具备了这三种心——耻心、畏心和勇心,那么一旦发现犯了过失,就能够立即改正;就像是春天的冰块遇到了阳光,还须忧虑它不会融化掉吗?【原文】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直解】然而一般人的过失,有从犯过的事实本身上戒除的,有从认识其中的道理而改正的,也有从心念上来改正的;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一样,因此所得到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譬如以前杀害生命,现在戒除不再杀;以前发怒骂人,现在也都戒除不再发怒;这是就所犯的事情而将它改掉。但是,这只是从外在来勉强约束,会比从根本上自然地改过,还要难上百倍;而且犯过的根源仍然存在,东边勉强把它消灭后,西边却又冒了出来,实在不是彻底扫除干净的方法。【原文】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直解】善于改过的人,在还没有禁止他去做某种事情之前,就应该先了解不可以做的道理。譬如过失在于杀害生命,就应该要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动物都是爱恋自己的生命,如果杀了它们来滋养自己的身体,怎么能够心安呢?而且当它被杀时,既已受到宰割,在尚未断气之前,却又将它放进锅鼎中去烧煮,种种的痛苦穿透进入骨髓里面。人们为了滋养自己的身命,各类珍贵肥美的东西摆满眼前,尽情地享受,却未曾想到这些美食吃过以后,也都会化成粪渣排出,到最后一切都是空的。实际上蔬菜之类的素食菜羹,就已经足够让人填饱肚子、供给能量,来养活自己的身命,何必一定要去杀害它们的生命,来折损自己的福报啊!【原文】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直解】还须想到,凡是有血有气之类,都具有灵性知觉;既然是有灵性知觉,那么与我们人类并没有两样。就算不能够自我修养到至高的德行,使它们来尊敬我、亲近我,怎么可以天天杀害动物的生命,使它们与我结下冤仇,永无止境地恨我呢?想到这种道理,每当面对着满桌的血肉之食时,自然发出悲伤怜悯之心,不忍心再咽食下去。【原文】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直解】譬如以前喜欢发脾气,就应该想到:每个人都有短处,这在情理上来说,本来就应该加以怜惜、原谅。若是有人违反情理而来冒犯我,那是他自己的过失,跟我有什么关联呢?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发怒的。还要想到,天下并没有自以为是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如果所做的事情不能称心如意,那都是自己的德行修得不好,涵养还是不足,感动人的力量还不够呀!这些都应该自我反省,那么对于各种外来的毁谤与伤害,都将成为磨炼我们、成就我们的助缘。因此,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这种赐教,有什么可以发怒的呢?【原文】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直解】再者,听到别人的毁谤而不发怒,虽然这些坏话说得像火焰熏满天空,也只不过像痴人般地拿着火把,想要焚烧虚空一样,最后将会自己熄灭、停止。若是听到毁谤就动了怒气,虽然是费了巧妙的心思,努力地为自己辩护,那就像春天的蚕儿吐丝作茧一样,只会将自己缠缚住。所以,发怒不但对自身没有好处,而且还有害处。至于其他的种种过失和罪恶,都应当依据客观的道理来认真地思考。这种道理若能够明白,过失自然就会停止,不会再违犯。【原文】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直解】怎样叫作从心地上来改过呢?人们所犯下的过失,其项目虽然有千种之多,但都是从心里造作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不起心动念,过失将从哪里产生出来呢?一个追求学问的读书人,对于爱好美色、喜得浮名、贪爱财物、喜欢发怒等种种过失,不必一项一项地去寻找改过的方法,只要能够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好事,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思,等到正大光明的心念涌现,那么自然就不会被偏邪的恶念所沾染。这就好像炎热的太阳在空中普照着大地,所有的妖怪自然就会隐藏、消失,这是改过最精诚专一的真正妙诀。人的过失是由心所造作的,所以也应当从心地上来改正。就如同要斩除毒树,必须直接砍断它的根,不让它再度发芽,何必一枝一枝地去砍伐,一叶一叶地去摘除。【原文】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直解】大抵最高明的改过方法,是要从修心下功夫,当下就可以使心地清净。每当心里刚刚动了坏念头,就能够立刻觉察,而后马上让这种念头消失,过失自然不会再产生。如果还做不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明了其中的道理,以便将坏的念头打发。若再办不到,那就只好随着恶事将犯时,以强制的方式来禁止自己犯过。假使能用上乘的治心功夫,并且兼用明理与禁止两种较为下乘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念头,这也不失是一个好的方法;若只是执着于下乘方式,而不知道用上乘的方法,那实在是太愚笨了。【原文】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直解】但是发愿要改过,也是需要助缘,在明显之处,必须有良师益友从旁提醒;在暗的方面,必须要有鬼神为我们作证明。只要能够以真诚、恳切的态度,一心一意地忏悔以往所造的过失,如此日夜施行、毫不怠惰,那么经过一星期、两星期,一直到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后,必定就会产生效果。到了这个阶段,或者会感觉到精神舒适,心境开阔;或者感觉到智慧突然大开,一闻千悟;或者处在烦琐杂乱之中,却能触类旁通,顺利完成;或者遇到以前的怨家仇人,却能将瞋恨转化,心生欢喜;或者梦到吐出过去造作恶业所形成的污秽黑物,而顿生清凉;或者梦见古圣先贤来帮助接引,前程光明;或者梦到在太空中飞行漫步,自在逍遥;或者梦见各类庄严的旗帜,以及用珍贵珠宝所装饰的伞盖。像这些殊胜情况,都是过失消除、罪业灭去的象征!但不可因此执着在这些境界中,自以为程度很高而画地自限,不再努力求进步。【原文】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直解】从前春秋时代,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时时反省、觉察以往的过失,而完全改正过来。到了二十一岁,知道以前的过失尚未完全改掉;及至二十二岁,回头检点二十一岁时的自己,就如同身处梦中一般,还会糊里糊涂地犯过。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逐步改正过失,直到五十岁那年,还察知过去四十九年尚存的过失。古人对于改过之学的学习态度,就是这么地认真、严格。像我们这种庸碌的凡夫,一生所犯的过失,就像是刺猬身上的刺一般,丛集于一身,但是回想以前所做过的事情,却常像看不到有什么过失一样。这实在是由于太过粗心大意,不晓得要仔细去省察,眼睛像是得了翳病一般,看不清楚自己的过失呀!【原文】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直解】但是一个人如果过失、罪恶较为深重,也会出现一些征兆来作为检验:有的心思封闭、精神昏沉,所交付的事情转身就忘记;有的虽然没有什么可以烦恼的事,却常会现出一副烦恼相;有的遇到品德高尚的人,却显现出难为情或见不得人的样子,而提不起精神;有的听到了圣贤之道,心里却不欢喜;有的在布施恩惠给别人时,反而招致对方的埋怨;有的夜里梦见一些颠颠倒倒的恶梦,甚至经常语无伦次,失去了正常的模样。这些都是因为过去造作罪孽,所应现出来的表征。如果出现了与此类似的情况,就应该振作精神,舍弃过去不好的思想、行为,力图开辟崭新而正确的人生大道,希望你不要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备注  冗(rong):烦琐     沓(ta):杂乱    戕(qiang):杀害  精一:精诚专一。出自《书经》的“唯精唯一”。  蘧伯玉:东周春秋时代卫国的贤大夫
  • 图片
    德育课堂 点击数:977

    了凡四训本义直解【03】

    【原文】《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直解】《易经·坤卦》说:“能够积善的人家,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留给后代子孙。”从前颜姓人家要把女儿许配给叔梁纥之前,将孔家祖宗过去所积的德行,一件一件地记述出来,觉得这个家庭长久以来积有很深厚的阴德,因此预知子孙将来必定会出人头地。后来果然生下了有“万世师表”之称的孔子。又,孔子也称赞舜帝的大孝说:“舜实在是一个大孝之人,不但后世以宗庙之礼来祭祀他,而且子孙也都能永远保持下去。”这些的确都是最正确的言论。我们试着用以前所发生过的事情来作证明。【原文】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直解】少师杨荣,是福建建宁人。他的家族世代都以摆渡为生。有一次雨下了很久,溪水都暴涨了,水势横冲直撞,将民宅都冲毁了,被水淹死的人,尸体都顺着水势往下漂流。别的船家都争相捞取被冲散的货物,惟独杨少师的曾祖父及祖父,只是抢救灾民,而对于水中的货物,一件也没有捞取。当时同乡的人都讥笑他们愚笨。【原文】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直解】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以后,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宽裕。有一位神人化身为道士模样,对少师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积了许多阴德,子孙必定会发达、显耀,可以将你的父亲安葬在某处。”于是,少师的父亲就依照道士所指点的地方,将父亲和祖父的尸骨都埋葬下去,这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白兔坟。后来生下少师,二十岁就考中科第,而后官位累升到三公之一的少师,皇上还加封他的曾祖父、祖父与父亲,都和少师同样的官位。他的后代子孙也都很兴旺,到现在还有许多贤能之士。【原文】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直解】浙江鄞县的杨自惩,起初在县衙里当书办,心地非常仁慈厚道,而且奉公守法,处事公正。当时的县官,为人威严方正,恰巧有一次在审案时鞭打一个犯人,打得血流满面,但怒气还无法平息。杨自惩就跪地替囚犯求情,请求从宽处理。县官说:“怎奈这个人违犯法律与道理,尚且不肯认错,叫人不得不生气。”自惩向县官叩头说:“上面的为政者不能依照道理行事,人民失去了准则,情义乖离已经很久!如果审问出真正的案情,也应该要怜惜他因为无知而误犯法纪,不能因为破案而感到高兴;高兴尚且不应该,更何况是发怒呢?”县官听了这一席话,怒气也就平息了。【原文】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直解】杨自惩的家境非常贫穷,却是一个廉洁自持的人,对于别人所赠送的东西,一概都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少粮食时,常常想方设法予以济助。有一天,有几个新来的囚犯没有饭吃,饥饿不已,情况堪怜,但是自惩家里的米却又不够用。如果把米都供应囚犯,那么家人就没有饭可以吃。倘要顾着家人,那么这些囚犯就须挨饿,实在令人同情。因此就和妻子商量。妻子问他说:“囚犯是从哪里来的呢?”自惩回答说:“是从杭州来的,一路上忍受着饥饿,面色青黄,憔悴不堪。”因此,他们就把自己家里仅存的一点点米,煮成稀饭来供给囚犯食用。杨自惩后来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守陈,次子名叫守址,官做到南京和北京的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是四川廉宪,两个人又都是有名的大臣。当今的楚亭和德政,也都是他的后代。【原文】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直解】从前在明英宗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地区带头造反,当地的读书人和一般的百姓,跟随他一齐作乱的人非常多。朝廷起用曾任都御史的鄞县人张楷,南下福建剿除匪党。张楷运用计谋抓到了邓茂七,而后又派福建布政司的下属谢都事,带兵搜剿沿海一带反贼的同路人。谢都事的心地非常仁慈,为了避免滥杀无辜,因此设法取得依附贼党的名册,凡是没有参加贼党的人,就暗中发给他们一面白布制作的小旗,约定在官兵到达的那一天,将这面旗子插在自家门口,并且禁止官兵乱杀人。因为这项措施而未被错杀的,有上万人之多。后来他的儿子谢迁考中状元,官位累升到了宰相;孙子谢丕又考中探花。【原文】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直解】福建莆田有一户林姓人家,他们祖上有一位老太太很喜欢行善,常常做粉团布施给别人吃,只要有人向她索取,她就立刻赠与,一点都不会现出厌烦的样子。有一位仙人变化为道人,每天早晨都向这位老太太索取六七个粉团来吃,整整有三年的时间,老太太每天都如数供应,因此了解她是诚心诚意地为善。仙人因而受到感动,就对老太太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要用什么来作为报答呢?这样吧,你的房屋后面有一块地,若是埋葬在里面,将来子孙加官进爵的,会有一升麻子的数目。”后来老太太去世时,她的儿子就依照仙人指点的地方,将尸体埋葬下去。葬下之后,林家的第一代就有九个人荣登科第;后来接连好几代,发达做官的人非常多。所以在福建地区有一个传言:“如果没有林姓人家参加考试就无法开榜。”【原文】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直解】冯琢庵太史的父亲,是县学里的公费生员。有一年冬天,刚好是在最冷的那一天,他一大早起床要到县学读书,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卧在雪地中。冯先生用手摸摸他,身体已经僵硬了一半,差不多快要冻死;于是脱下自己身上的皮袍为他穿上,而且将他扶回家中救醒。有一天晚上,冯先生梦到天神来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是发自最真诚的心,因此我要派韩琦来当你的儿子。”后来生下了琢庵,就为他取名为“冯琦”。【原文】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直解】浙江台州地区有一个应尚书,中年时曾经住在山中读书。夜里常有鬼类聚集在一起,发出恐怖的嚎叫声,往往让人惊吓不已,但应公一点都不会害怕。有一天夜晚,他听到一个鬼说:“某位妇人的丈夫离家到外地去,很久都没有回来,公公婆婆以为儿子已经死了,因此就逼迫她改嫁。但这个妇人不肯,明天晚上会在这里上吊自杀,那么我就可以找到替身了。”应尚书听到鬼所说的话,心里很不忍心,就暗中把自己的田地卖掉,获得四两银子,立刻假造一封妇人丈夫的书信,连同银子一并寄回她家。她丈夫的父母亲看到了这封信,因为笔迹并不像,而对这件事情起了疑心,但后来却接着说:“书信虽然有可能是假的,但银子却是真的,想必儿子一定还是平安无事。”这妇人因此也就不必再改嫁。后来这户人家的儿子回来了,夫妇两人得以像当初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原文】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直解】应公后来又听到这个鬼说:“我本来是可以得到替身的,无奈这个秀才却破坏了我的好事。”旁边有一个鬼说:“你为什么不加害他呢?”这个鬼说:“上帝因为这个人心地很善良,积了大阴德,所以已经派他担任阴德尚书,我怎么能够加害他呢?”应公听了这两个鬼的对话之后,因而更加地努力,奋勉向上,善事一天天增加地做,功德也就一天天地累积得很厚。每当碰到年荒饥馑的时候,总会捐出粮食来救灾。遇到亲戚有了急难,也都将就自己的生活,想尽办法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更是先回过头来反省、自责,心平气和地予以承受。就因为应公这种精诚修德,所以他的子孙考取功名得到官位的,到现在为止实在是非常多。【原文】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直解】常熟县的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向来都非常富有,偶然间碰到了荒年,就先舍掉本来应该收取的田租,作为倡导同县人发心救灾的榜样;又分发家中的谷物,来接济贫穷缺粮的灾民。某日夜晚,听到鬼类在家门口唱道:“千不说骗人的话,万不说骗人的话,徐家秀才即将做到举人郎。”这样不断地相互呼叫,连续好几个夜晚都没有间断。这一年徐凤竹参加乡试,果然考中举人。凤竹的父亲因为得到了这种感应,就更加努力行善积德,勤勉恳切,一点都不懈怠;举凡修桥铺路、布施斋饭供养出家人、接济贫苦人家解决生活所需,凡是有益于大众的事,无不尽心尽力地去做。后来,他又听到鬼类在门口唱道:“千不说骗人的话,万不说骗人的话,徐家的举人一直做到了都堂。”后来,徐凤竹果然官位做到两浙巡抚。【原文】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埈,皆显官。【直解】浙江嘉兴地区的屠康僖先生,起初在刑部担任主事官,晚上睡在监狱里,仔细查问每位囚犯的犯罪情况,发现有些犯人是无辜的。他并不将此事当成是自己的功劳,而暗中写成公文呈报上去,禀知主理案件的堂官。后来到了秋审的时候,堂官就选取屠公上呈的公文来审问每位囚犯,结果没有不心服口服的,因此释放了十几个受到冤屈的无辜者。一时之间,京城的百姓们都非常称赞尚书的英明。屠公又上书禀报说:“皇上所在的京城地区,尚且有这么多含冤入狱的百姓,全国这么广阔,百姓又如此众多,哪会没有受到冤枉的呢?因此,应该每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到各地仔细查考实情,遇有冤情就须予以平反。”尚书就依照屠公所禀,代为上奏朝廷,皇上也准许了这项奏请。当时屠公也受派为减刑官中的一员。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一位神人告诉他说:“你命中本来没有儿子,现在因为你上书奏请减刑的议案,正好深深契合上天的慈悲心,所以上帝要赐你三个儿子,将来都是穿着紫袍、束金腰带的大官。”就在当天晚上,他的太太就怀了孕。后来果然生了应埙、应坤、应埈三个儿子,而且都当上高官。【原文】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匹,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直解】嘉兴人包凭,字叫信之。他父亲担任池阳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给平湖县姓袁的人家招为女婿,和我的父亲往来很频繁,交情很深厚。他的学问渊博、才华很高,但是屡次参加考试都考不上,因此喜欢研习佛家和道家两种高深的学问。有一天,包凭到东边泖湖旅游,偶然走到一个村庄的寺院,看见观世音菩萨圣像暴露在寺外,没有亭子可以遮蔽,被雨水淋得很湿。他于心不忍,就解开身上的袋子,拿出里面的十两银子,交给寺里的住持师父,作为修复寺院的房屋殿宇之用。住持师父告诉他,修缮的工程很大,而银两太少,实在是不够用,恐怕无法完成这项工程。包凭听到了住持所说的话,又拿出松江出产的布,共计四匹,再从竹箱中选取七件衣服,要交给住持。这七件衣服之中,有用麻织布制成的夹衣,而且都是新购买的。他的仆人劝他停止,不要再把这些衣服送掉。包凭却说:“只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不被雨水淋坏,我纵然是光着身体,又有什么关系呢?”住持听到了包凭的这一番话,感动得流下眼泪,他说:“布施钱财和衣服、布匹,还不是件困难的事,但是就这一点真诚的善心来说,实在是非常难得。”后来寺院的修缮工程完成了,包凭拉着老父同游这座寺院,晚上就住在寺内,当夜梦见寺院的伽蓝菩萨来向他道谢,并且说:“你的子孙应当会享有世间的官禄呀!”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果然考中进士,做了显赫的高官。【原文】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直解】浙江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在刑房里当书办。有一个无辜的囚犯,因为遭人陷害而被判死罪。支书办很怜悯这个囚犯,想要请求长官赦免他的死罪。囚犯知道后就告诉妻子说:“支先生的这份好意,我很惭愧没有什么可以作为报答的;明天邀请他到乡下来,你就亲身伺候他吧!这样他或许会念在这个情分而帮忙,那么我可能就会有活命的机会。”他的妻子为了挽救丈夫的性命,只好哭泣着听从吩咐。当支先生到他家里时,囚犯的妻子就亲自出来劝酒招待,并且把丈夫的想法完全告诉他。支先生不愿意接受囚犯的安排,但还是尽力替他平反。后来冤案果然平反了,这位囚犯获判无罪开释。出狱之后,夫妻便到支先生家里叩头拜谢,说:“像先生这样有高尚德行的人,实在是近代所少有的。您到现在还没有子嗣,我有一个小女儿,愿意送给您当侍妾,这应该是礼义上所行得通的。”支先生不好再予拒绝,因此就按照礼节准备聘礼,迎娶了囚犯的女儿。后来生下了支立,刚到二十岁就考中举人,名列第一,官位做到翰林院的孔目。支立生支高,支高生支禄,父子都被保荐为州学、县学的教官。支禄的儿子支大纶,考中了进士。【原文】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直解】以上所说的十则故事,虽然所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同样都是存着善心来做善事,终究都是归向于同一条善路罢了。如果再精细地加以说明,那么这个善,有真善,有假善;有直的,有曲的;有不为人知的善,有广为人知的善;有得当的,有不得当的;有偏差的善,有正确的善;有半的,有圆满的;有大的善,有小的善;有难行的,有易行的。各种不同的情况,都必须深加分辨。如果只是一味地行善,却不仔细去研究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自夸做了多少善事、积了多少功德、修行了多久,殊不知自己已经造了孽,这样往往变成白费苦心,一点都得不到利益。【原文】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直解】什么叫作真善、假善呢?从前有几个读书人,一同去拜见中峰明本国师,并且请问他说:“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一样,会紧紧地伴随着他,丝毫都不会错过。现在某人心行良善,但他的子孙却不能发达;某人作恶多端,而家道反倒昌盛。可见佛所说的因果报应,根本就是毫无凭据。”中峰国师回答说:“凡夫之人,世俗的情见尚未洗涤清净,分辨正法的智慧还没有开启,因此容易受到蒙蔽,而把善的认为是恶的,恶的反而指成是善的,这种事情常常会发生。为何不遗憾自己的是非标准颠倒了,反而埋怨上天的善恶报应有所差错呢?”大家都说:“善恶怎么会看成相反呢?”中峰国师听了,就请他们试着说出具体情况。有一个人说:“骂人、打人,这是恶的;对人恭敬、以礼待人,这就是善的。”中峰国师回答说:“这是不一定的呀!”另一个人接着说:“贪爱钱财而不择手段,这便是恶;毫不贪污而遵循正道做事,这可是善的了!”中峰国师还是回答说:“这也未必是对的。”大家一一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中峰国师都说不一定。【原文】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直解】这些读书人所说的各种情况,都被中峰国师所否定,因此反过来请问善恶如何辨别。中峰国师告诉他们说:“对他人有益而无害,就是善;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像是善事,但实际上却只是对自己有益,那便是恶。如果是对他人有益,那么就算打人、骂人,也都是善;若只是对自己有利,那么纵然是对人恭敬、以礼待人,也都是恶。”所以,一个人做善事,对他人有利而无害,就是为公,凡事为公就是真;如果只想图利自己,就是为私,为私便是假。再者,发自内心的诚意而做,这是真善;若只是做做样子,内心并无诚意,这就是假善。还有,不存着任何希求而做的善行,这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做的善事,这便是假善。像这些道理,自己都应该仔细思考。【原文】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直解】什么叫作端曲呢?现在一般人看到了做事小心谨慎、看似忠厚而不刚强的人,便认为他是一个善人,而多方予以看重;但是古代的圣人,宁可选择看似狂放、但志在进取而有原则的人。至于一般看似小心谨慎的“好好先生”,虽然乡里的人都喜欢他,但是这种人个性软弱,没有原则和志气,也欠缺道德勇气,因此容易随波逐流,所以圣人认为这种人像侵凌道德的贼寇。这样看来,世俗人所认定的善恶,分明是和圣人的标准相反。从这个概念再加以推论,世俗人所肯定或否定的许多事情,没有一件是不荒唐的。天地鬼神对于赐福善人与加祸恶人,其是非标准都是和圣人一样,而与世俗的取舍观念不同。因此,凡是想要积累善行,决不可曲从自己眼睛所喜欢看的、耳朵所喜欢听的,必须从内心源头最隐密、细微的地方,默默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而加以净化。心中纯粹是抱着救世济人的心态,这就是端;如果有一点点讨好世人的心思,就是曲。纯粹是爱护世人的心,就是端;若对世人发出一点点不平的心,就是曲。纯粹是从内心生起对人恭敬的心,就是端;有一点点玩弄、欺骗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都应该仔细分辨。【原文】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直解】什么叫作阴阳呢?凡是行善而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他人获知,就是阴德。积了阴德,上天必定会赐福给他;至于阳善,只能享有广大的名望。能够享有名望,那也是一种福报。但是名气大却是上天所忌讳的!世上享有很大的名望,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人,多数都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灾祸;而原本如果没有犯错却无故遭人强加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往往会突然发达起来。由此看来,阴德与阳善之间的界线,实在是非常地微细。【原文】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直解】什么叫作是非?在春秋时代,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国人愿意出钱去赎回俘虏或奴隶,就可以得到政府财政部门所颁发的一笔奖金。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赎了人,却不愿意接受奖金。孔子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很不高兴地说:“这件事情端木赐(字子贡)做错了呀!大凡圣人做任何事情,目的都在于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使得教化之道可以在民间顺利推展,并非只是为了契合自己的德行才做的呀!现在鲁国有钱人少而贫穷人多,如果因为这种行为,使得接受奖金的人反而被认为是贪财,以后还有谁肯出钱去赎回那些俘虏或奴隶呢?恐怕从今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出钱向各诸侯国赎回人民了!”子路曾经救起一个掉进水里的人,这个人就送子路一头牛,来答谢他的救命之恩,子路予以接受。孔子听到后很高兴地说:“从今以后,鲁国一定会有更多人,愿意自动自发去拯救掉进水中的人了。”【原文】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直解】以上两件事情,从世俗人的眼光看来,子贡不接受奖金,人品似乎较为优越。子路接受了赠牛,则是不好的行为。但是孔子却称赞子路而贬斥子贡。由此可知,一个人做善事,不可只依当时的行为来判断好坏,而应该考量以后所衍生的后遗症;不可只看当时的对错,而必须想到久远以后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而必须看对大众的影响。眼前所做的虽然是好事,但它的后果却会贻害他人,那么纵然看起来像是善事,但其实并不是;如果眼前所做的行为虽然不好,但它的后果却有益于人,那么眼前看起来虽然不像是好事,但其实却是好事。然而,这只不过是根据这个例子来加以探讨罢了!其他像是看来似乎合乎义理,其实是和义理并不符合;看起来似乎合于礼节,其实是与礼相违背;看起来似乎是很遵守信用,其实却是不然;看起来似乎是很慈悲的样子,其实是一种姑息、纵容。像这种种问题,都应该仔细去做选择。【原文】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直解】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文懿公刚辞去宰相职位回到故乡时,因为人品端正、为官清廉,所以全国百姓都非常敬慕他,就像泰山和北斗星一样地受到拥戴。有一个乡民在醉酒之后大骂吕公,吕公却不因之动怒,只是对家里的仆人说:“这个人喝醉了,不要跟他计较。”于是就关闭家门不予理会。过了一年,这个人犯死罪而被关进监狱,吕公才懊悔地说:“假如当初稍微跟他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责罚,或许可以藉由这种小小的惩罚,而使他得到较大的警惕。我当初只想到要宽厚待人,不料却让他养成了不好的行为,才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这就是存着善心却变成做了恶事的例子。【原文】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直解】又有一种是以恶心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家,有一年正好碰到饥荒,有些家境贫穷的百姓,白天公然在街道上抢劫粮食。这个富有人家将这件事情告到县府,但是县官却不理会,因此这些穷人就更加放纵。这个富有人家迫不得已,就私下叫人把抢民抓住,关起来羞辱、拷打。那些抢劫粮食的民众经过这种惩戒,才平静下来,不再到处抢夺,要不然几乎变成大乱的局面。所以,善的事是正,恶的事是偏,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至于那些原本存着善心却演变成做了恶事的,这就叫正中之偏;而原本是存着恶心反而变成做了善事,就叫作偏中之正。这个道理不可以不了解。【原文】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直解】什么是半满呢?《易经》说:“善事如果不去累积,就不能够成就美好的名声。恶事如果不去累积,也不会惹来杀身之祸。”《书经》(即《尚书》)中说:“商朝的罪业经过几代以后,已经累积得非常多了!就仿佛是钱贝串满了绳线,也像是收藏的物品塞满了整个容器一样。”如果能够认真积聚,总有一天自然就会积满。若是懈怠而不积聚,那当然就不会满。这是半满的一种说法。【原文】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直解】从前有某姓人家的女子到佛寺去,想要布施却没有钱财,身上只有二文钱,就全部捐给寺院。寺里的住持和尚亲自替她忏悔祈福。后来这个女子进入皇宫获得富贵,带着几千黄金到寺里布施,但这个住持和尚却只是叫他的徒弟替她做回向而已。她感到很疑惑,就请问住持说:“我以前只是布施二文钱,您就亲自替我忏悔;现在捐了几千黄金,您却不为我回向,这是什么原因呢?”住持师父说:“你以前所布施的财物虽然较为微薄,但布施的心却非常地真诚,若不由我亲自替你忏悔祈福,就不足以报答你的这份功德。现在布施的财物虽然很丰厚,但你的诚意却不像以前那么恳切,叫人代为忏悔也就足够了。”这就是“千金”为半善,而“二文”却为满善的道理所在。【原文】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直解】道士钟离权想把炼丹的方法传授给吕洞宾,其中有一种将丹点在铁上会变成黄金的道术,可以用来救济世上贫苦的人。吕洞宾请问他说:“变成黄金以后,将来还会再变回原先的铁吗?”钟离回答说:“等到五百年后,仍然会恢复原来的质地。”吕洞宾说:“这样就会害到五百年以后的人,这种事情我不愿意做!”钟离听了告诉他说:“修学仙道要先积满三千件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件功德已经圆满了。”这是半善、满善的另一种说法。【原文】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直解】再者,虽然做了善事,但是心里并不惦念着所行的善事,那么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善事,都能够功德圆满。假如心里老是念念不忘所做过的善事,纵然一生当中都非常勤勉地行善,也只不过是半善而已。譬如拿钱财来帮助别人,若能做到内不着能够布施的我、外不念接受布施的人、中不思所布施的财物,这三者完全不会放在心上,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三轮体空,也可以说是一心清净,不着任何痕迹。能够做到这样,那么纵然只是布施一斗谷子,也可以种下无量无边的福田。虽然只是一文钱,也可以消掉千劫以来所累积的罪业。如果这个心还是念念不忘,那么纵然布施了万镒黄金,所得到的福报还是无法圆满。这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原文】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日:“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直解】什么是大小呢?以前有一位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当官。有一次他的魂魄被阴差捉到阴间,主审官就叫文书把他在人间所做的善恶两种记录册呈上来。等册子送到之后,发现记录恶事的册子,竟然堆满了整个庭院。而行善的那一卷记录册,只不过像筷子那样小而已。主审官命令部属拿秤来称称看,岂知堆满庭院那些记录恶事的册子倒是比较轻,而像筷子那么小的善册子反而比较重。仲达看到了阴间的善恶记录册之后,纳闷地问道:“我的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为何过恶会有这么多呢?”主审官说:“只要有一个念头不端正,就已经算是造了恶,不必等到实际去做了才算。”【原文】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直解】仲达因而请问善册中所记录的是什么事。主审官回答说:“朝廷曾经大兴工程,修筑三山地区的石桥,你向皇帝呈上奏章,劝请停止这项工程,以免劳民伤财,这卷就是那份奏章的文稿。”仲达说:“我虽然上了奏章,但是朝廷并未接受劝谏,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呢?”主审官回答说:“朝廷虽然没有听从你的劝谏,但你心中所起的这一个善念,已经是在为全体百姓着想。如果真的采纳了,那么这种善的功德力量就会更大。”所以,一个人的志向,如果是为全天下的人民谋福利,为了国家的前途着想,那么所做的善事虽然很少,但功德却是很大;假使只是替自身着想,善事虽然做了很多,但所能得到的功德却很小。【原文】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直解】什么是难易呢?从前有学问的读书人说过:“想要克制自身的私欲,必须从最难克制的方面做起。”孔子在答复弟子樊迟所提问的“什么是仁道”时也说:“先从较难的地方下功夫。”必须像江西的舒老先生,舍去教两年书所得到的微薄薪资,来代替穷人缴交积欠官府的钱,而使穷人夫妇免除分离的悲剧。又像邯郸的张老先生,舍掉十年来所积蓄的钱财,代替一个穷人偿还赎款,而救活穷人家的妻儿。这两种情形都是所谓的“难舍能舍”。就像镇江的靳老先生,虽然年老而没有子嗣,他的邻居家境很穷,想要把年幼的女儿嫁给他为妾,但他却不忍心耽误这个女孩子的青春,而将她还给邻居。这就是在非常难忍的情形下,还能够坚定地忍了下来。这几位老先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的行为,实在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所以上天赐给他们的福报也就特别丰厚。大凡家境较为富裕又有势力的人,想要建立功德都比较容易。虽然很容易,但却不愿意去做,这实在是在自我糟蹋福报。至于那些家境贫穷而又没有地位的人,若想要行善修福都比较困难。虽然是困难,却能够尽心尽力去做,这才是可贵的。【原文】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直解】随顺机缘而做济助众生的事,它的种类非常多,如果简要地来说明它最主要的部分,大概有十个方面:第一,看到别人做善事时,要予以帮助。第二,对于年纪较轻、辈分较低、家境较差的人,必须存着爱护之心;对于年龄较长、辈分较高、德学较好的人,要存着恭敬之心。第三,遇到有人正在做好事时,要极力成全,不可嫉妒、破坏。第四,若有不愿意行善或是喜欢作恶的人,就要设法劝他止恶行善。第五,当别人遇到危险或急难时,应当尽力去挽救或协助。第六,对于国家、社会及百姓有极大利益的事,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地发动或者参与完成其事。第七,有了积蓄的人,最好能多做布施的善行,不但能帮人解困,也可以为自身修积福报。第八,对于正知正见,能让人增长智慧与知识的道理或法门,都应当加以保护、维持。第九,对于学问优、见识广、品德佳、年纪长、职位高于自己的人,必须多加敬重。第十,凡是有血气的动物,都须加以爱护,珍惜它们的生命,不可随意杀食或虐待。【原文】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直解】什么是与人为善呢?从前舜在尚未继承帝位之前,曾在山东濮县东南方的雷泽湖边,看到年轻力壮的渔夫,都选择水位较深、聚水较多、鱼类群聚的地方捕鱼;而那些年老体弱的人,只能在水流湍急、湖水较浅、鱼类稀少的滩中抓鱼。舜目睹这种现象,非常悲悯这些老弱的渔夫,于是亲自下水参与捕鱼。每当碰到有渔人相互争夺的情形,他就替他们隐藏这种过失,不会加以宣传;如果看见有相互礼让的现象,就大加赞扬,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榜样。就这样经过了一年,大家受到舜的影响,都将水位深广、鱼类群聚的地方相互礼让。像舜王这种深明事理的大智之人,哪里无法说一些道理来教导大众呢?他这种不用言语劝导,而宁可以身作则来转化他们的方法,实在是一个善理世事者的一番苦心。【原文】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直解】我们身处这个人心堕落、风气败坏的时代之中,千万不可以拿自己特有的长处,来掩盖或压倒别人;不能以自己所做过的善行,来与不及自己的人相比较;不可仗着自己较为多才多艺就以此来难倒他人。应该隐藏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就像是非常平凡、空无所有般地谦虚处世。这就像一般人常说的“大智若愚”、“虚怀若谷”。每当看见他人犯了过错,应该以宽大的心量来加以包容,并且替他掩藏,不可加以宣扬。一方面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一方面也能使他心存顾忌,不敢再让自己的行为继续放纵下去。假使发现他人有小小的长处值得学习,或是做了一点小善可以作为榜样,应当立即彻底舍弃既有的成见而向他学习,并且要真诚地赞美他,将他的长处和善行向社会大众广为宣扬。一个人凡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起心动念完全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而都是想要为大众树立楷模,维护世间的真理与法则,这才是一个道德高尚或身处上位的人,将天下都当成是公有而非私有的伟大气度。【原文】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直解】什么是爱敬存心呢?君子和小人,若只是从表面上来观察,常常容易混淆不清。但只要从两者的心地来作比较,那么君子的善心与小人的恶念,其中的差异就相当大,明显得像是黑白两种相反的对比。所以孟子曾说:“君子所以和一般人有所不同,就在于他的存心而已。”君子所存的心,只是爱护人、礼敬人的善心。因为人与人之间,可分为亲近和疏远、尊贵与低微,也有聪明和愚笨、道德高尚与品行恶劣。这万种类别,虽都是千差万别,无法齐等,但都是我们的同胞,都和我们一样有生命与苦乐,属于同一个体性,哪一个不是我们所应该敬爱的呢?如果能够爱护、尊敬众人,也就等于是爱护、敬重圣贤之人。这是因为圣贤了悟人我一体,对于众生没有丝毫分别心,自然对于每个人都能心存爱敬。因此,我们若能爱敬众人,就是对于圣贤的爱敬。能通达众人的意向,也就等于是通达圣贤的意向。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圣贤的志向,原本就是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都能够获得适切的安顿,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普遍地予以爱护与尊重,而使这一个世界上的人民都能得到安定,这便是代替圣贤来安定人民。【原文】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直解】什么是成人之美呢?玉本来是掺杂在石头里面的,如果将含藏玉质的石头随意丢弃,那么它就与一般的瓦片或碎石一样,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假使能把它好好地雕刻、琢磨,那就可以使它成为圭璋之类,十分地贵重。两者之间,就因为所下的功夫不同,其价值就有了天壤之别。所以,凡是看到一个人做了善事,或是他这个人的志向可取,资质足以造就,都须加以引导、扶持,使他的志向与德行都能够成就,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材。或者奖励他、称赞他,或者帮他维护、帮他保持,或者替他辩白冤情,分担别人对他的毁谤。务必要让他所做的好事能够成功,并且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而后才能够停止,这才算是尽到自己的心力。大概来说,一般人都会厌恶和他不同性情的人。在乡里中,善良的人往往比较少,而不善良的人却较多。善良的人身处俗世之中,常会受到排挤,因此也就很难自己立得住。而且才能出众的人士,他的性情刚正不阿,与众不同,不大注重修饰外表,所以大都容易遭受批评与指责,因此所做的善事常常容易失败,而善人也会常常受到毁谤。若是碰到这类情形,只得依靠具有仁心、道德高尚的人,来纠正这种不善的风气,帮助善人成就善事,这种功德是最大的。【原文】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薄。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直解】什么是劝人为善呢?我们既然出生在这个世上,作为一个人,谁会没有良心呢?然而,在这茫茫的世间路上,一般人总会为了追求名利而劳苦不息,这是最容易堕落的。因此,凡是与大众相处,每当发觉别人有这种现象,就必须善巧方便地予以提醒,来解开他心中的迷惑。比方像是在漫漫的长夜里,一直处在大梦之中,就要叫唤他,让他尽快清醒过来。又譬如像是长久陷入烦恼当中,就须帮他消除烦恼,使他的身心能够清凉自在。这种恩惠可说最为广大、最为普遍。唐朝大文豪韩愈曾说:“用嘴巴说道理来劝人,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利益极少数人。若要长久、普遍地劝导世人,就须写成书籍来流传。”这跟前面所说的与人为善相比较,虽然好像是留有形式、痕迹,但却能够因不同病症来下药方,往往会产生特别的效验,因此实在不能够把它废除掉。并且劝人也必须恰当,假使遇到不愿意接受劝导的人,却偏偏要去规劝他,这就是失言;如果对方肯接受劝导,却不愿去规劝他,这便是失人。孔子曾说:“君子不失言,亦不失人。”因此,若有这两种情况,就应当要回转过来,反省自己的聪明才智。【原文】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恫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直解】什么叫作救人危急呢?困难危险和流离穷苦的窘况,这是一般人常会遭遇到的事情。如果偶然间碰到这类人,应该像病苦是在自己身上一样,尽速帮他解除苦痛。或者用言语来洗刷他所受的冤屈和压制,或者用各种方法来济助他的困境。崔子曾说:“给人的恩惠不在于多大,只要能在别人危急时,及时给予帮助,这就可以了。”这实在是具有慈悲心的人所说的话。 【原文】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直解】什么是兴建大利呢?小者在一个乡里之内,大者在一个县市之中,凡是对于大众有利益的事情,最应该去发起、兴建。或者开挖水道,导引河水来灌溉农田。或者建筑堤岸,来防止大水的危害。或者修建桥梁,使交通往来能够便利。或者布施茶水或饭食,来救济饥饿或口渴的人。一旦遇到了类似以上的善事,都应当趁此机缘劝导大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共同努力来兴建、修护。只要真诚地为公共利益而做,就不必为了躲避任何嫌疑而不敢从事。也不可以因为怕辛苦,或是怕别人埋怨,就把这种善事推却掉。【原文】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直解】什么叫作舍财作福呢?在佛门的万种善行之中,以“布施”为最先须要着手的。所谓布施,就只是“舍”这个字罢了!通达生命真理的人,在自身方面,可以舍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就外境而言,则可以舍去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总之,不管有形无形,所有的一切没有不能施舍的。一般人假使做不到这种境界,可以先从财物布施开始做起。世间人都把穿衣吃饭看得与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那些东西都须以钱财购买,所以将钱财看得最重。因此,我若是能够将钱财舍掉,在内心方面,可以破除我的吝啬习性;从外境来说,又可以救助他人的急难。虽然刚开始会感觉到有点舍不得,做得很勉强,但布施到最后,内心就能够变得很自然、安适。这种方法最能够洗涤自私的心念,去除执着、吝啬的习气。【原文】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直解】什么是护持正法呢?“法”是长久以来,凡是具有生命与灵性的众生之眼睛,是人生旅程中的前导,可以使众生不致迷失人生的方向。假使没有正法,人类将凭什么来参与协助天地之间的造化?凭什么来成就万物,使其蓬勃成长?凭什么来脱离尘世间的各种迷惑与束缚?凭什么来治理世间的事务,或是解脱生死轮回?因此,凡是见到了供奉着圣贤、佛菩萨的寺庙和他们图像,或者是经书典籍,都应该加以恭敬尊重;若有毁坏的情形,必须加以修补、整理。至于以恭敬心推崇、弘扬正法,来报答诸佛如来开启众生法身慧命的大恩大德,这更是我们应当相互劝勉、努力实行的事。【原文】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直解】什么叫作敬重尊长呢?家里的父母或兄长,国家的领袖或长官,以及凡是年龄、道德、职位、学识比我们高的人,都应该特别注意,小心侍奉。在家侍奉父母亲,必须用深切敬爱的心与和顺的面容,声要柔,气须平。等到薰染习惯以后,自然成为良好的性情,这便是以和气来感动天心的根本办法。在外任职奉事长官,做每一件事情,不可以认为长官不会知道,自己就可以任意放肆。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必须使用刑罚时,不可以认为长官不知道,就随意用威势来冤枉人。对于长官所交付的任务,必须像对待上天一样地恭敬,这是古人所制定的正确规范,我们理应遵循,这些方面都和阴德关系最大。请试着比较看看,凡是禀承忠义和孝道的家庭,他们的子孙无不绵延长久,而且非常昌盛,这是特别须要谨慎小心的事。【原文】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直解】什么叫作爱惜物命呢?大凡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称为人,只是因为具备这副能同情万物的慈悲心肠罢了!一个追求仁道的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个。那些欢喜积德的人,他所积的也是这一点。《周礼》记载:“在每年的农历正月期间,正是动物最容易怀胎的时节,因此祭祀时所用的供品,不可以用雌性动物,以免伤及胎内的生命。”孟子也说:“君子应当远离厨房。”因为厨房常有杀生之事,所以君子应该远离这个场所,就是为了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因为如果违反以上所说的,久而久之习以成性,容易变得麻木不仁,失去本来的赤子之心、君子之仁。所以,前贤提出“四种肉不应该吃”的告诫,说:听到动物被杀时的痛苦哀号声,就不可以吃它的肉。见到动物正被杀害的悲惨情状,也不可以吃它的肉。自己所养的动物,相处久了会有感情,不应该狠心吃它的肉。为了招待或滋补我而杀的,更是不可以去吃。想要效学前贤的人,如果一时还不能够完全戒除荤腥,也应该从这种“四不食”的戒条做起。【原文】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直解】从“四不食”这个戒条做起,逐渐地进步,慈悲心也就愈来愈增长。不但杀生应该戒除,就算是一切极小的动物也都有生命,都不可以任意杀害。像是为了抽取蚕丝来制成衣服,就须先将它的茧放进水中烧煮。农夫为了种田,就必须挖掘土地,以致伤害了许多虫类。我们应该常常想到,身上所穿的衣服、三餐所吃的食物,它们是如何得来的。在这些东西形成的过程中,都会杀害许多小生命,才能提供人们享用。因此,随便浪费物品而不知爱惜,应该是和亲自杀生的罪过相同。至于有时候不小心,手所误伤、脚所误踏的小生命,更是不知道有多少。这些都应该谨慎将就,随时防止误伤它们。宋朝的苏东坡有一首诗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说明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因为同情老鼠有饿死之虞,所以常会留下饭菜给它们吃。因为怜悯在空中飞窜的小蛾子会扑向油灯而被烧死,所以晚上就不愿点燃灯火。这实在是多么仁慈的心行呀!【原文】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直解】善的事情非常多,没有穷尽,所以无法完全做详细的说明。但只要从以上十件事加以推广开来,那么一切功德就可以完全具足了。备注叔梁纥 : 孔子的父亲。窆(bian):埋葬 。  庠(xiang)古代的学校 。 根心:发自内心。  袭迹 :只是做做样子。黜(chu):贬斥,责备之意。恫瘝 (tong\guan ):痛苦。恫,痛苦;瘝,疼痛。
  • 图片
    德育课堂 点击数:566

    了凡四训本义直解【01】

    【原文】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直解】我在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要我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而改学医她说:“学习医术可以使一家人将来的生活有所保障,也能够济世利人。而且学得一技之长,可以成就声名,这是你父亲生前一向就存在的心愿 【原文】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直解】 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家,满面长须,身材魁梧,神态庄重,酷若神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个老人家告诉我说:“你有做官的命,应该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考中秀才,进入学宫,为什么不读书呢?”我只好据实以告,并且请问老人姓名与府居。老人家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我得到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命中注定应该传授给你。” 【原文】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直解】于是我就礼请孔老先生回到家中暂住,并将这些情形禀告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地招待他老人家。”请他为我推算命数,结果不论多么微细之事,竟然都非常地灵验。因此,我就萌生了读书的念头,并且与表兄沈称商量此事。表兄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的家里开班教学,我送你依附在他家里读书,非常方便。”于是我就拜郁先生为老师。 【原文】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ト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直解】孔老先生为我推算命运数理说:“做童生时参加县考,应当会考取第十四名;府考得到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试得到第九名。”到了第二年赴考,三种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且录取的名次也都符合。他又替我占卜一生的吉凶祸福,说:“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能补上廪生缺,某年当上贡生。出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知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要离职还乡。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应该会寿终正寝,可惜并没有子嗣。”孔老先生的这些预言,我都完全地记录下来,并且谨记在心。【原文】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直解】从此以后,凡是碰到了考试,所得到的名次先后,都不出孔老先生所预测的。惟独算我必须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廪生米,才会补上贡生,但是当我领到七十一石的时候,屠宗师就批准我补上贡生位。因此,我对于孔老先生的预言,心中开始产生怀疑。 【原文】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直解】后来屠宗师要批准我补贡的呈文,果然被代理提学职务的杨公驳回。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考场上的备选试卷,不禁感叹地说:“这五篇文章,就像是呈给皇上的五篇论政奏折,难道要让这种学识渊博又能融会贯通的读书人,老死窗下而不能出人头地吗?”于是就按照县里的呈文,准许补升为贡生。连同以往所领的七十一石米加起来,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经过了这一番波折,我因此更加相信,一个人的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所注定的,而运气来得快或慢,也都有既定的时间,所以对于世上的一切,就看得非常地平淡,再也不想汲汲营求了。 【原文】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直解】在我当上贡生以后,就依照国家的规定,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因此在京城住了一年。这段期间一有空闲,便整天静坐,不阅读任何书籍。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国子监读书。在还没有入学之前,就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法会禅师,两人在禅房中对坐了三天三夜,未曾闭上眼睛。【原文】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直解】云谷禅师问我说:“凡是一个人之所以无法成为圣人,只是因为被虚妄不实的心念所缠缚罢了!你已经静坐了三天,却不见起一个妄念,不会胡思乱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回答说:“我的命运已经被孔老先生算定了,一切得失,乃至于生死大事,都是既定之事,就算是要妄想,也已经没什么好想的了!”【原文】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直解】云谷禅师笑着说:“我原先以为你是一个才智出众的豪杰,原来只是个平庸的凡夫罢了。”我听了禅师所说的话,不明白话中之意,于是请问其中的原因。禅师回答说:“一个人若是不能去除妄想心,终究会受到宇宙间阴阳两种对立面所限制,怎么会没有定数呢?但是,只有凡夫才会受制于定数。极为善良的人,时时存善念、常常做好事,所以能够远离祸患而得到福报,气数固然约束不了他的命运;极为恶毒的人,时时存恶念、常常做坏事,使得福报损耗而招致祸害,这样气数也会发生变化,无法局限得了他的命运。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却丝毫都不曾转动过,难道不是平庸的凡夫吗?”【原文】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直解】我进一步请问说:“然而这种定数是否可以逃避得了呢?”云谷禅师说:“命是由自己造作的,福也是由自己求得的。这种道理在古代的诗书中都已经讲过了,实在是很明确的金玉良言。我们佛教经典里就说过:‘想要求取富贵,就一定可以得到富贵;想要求生男生女,也会获得如愿;若要祈求长寿,便能达到长寿的需求。’妄语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根本大戒,诸佛菩萨难道会乱讲话骗人吗?”【原文】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直解】我听了禅师所说的话以后,心里还是存着疑问,无法理解,于是进一步请问:“孟子曾说:‘凡是能够求得到的,必定是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道德仁义是自性本具的,靠自己努力修养是可以得到的;但功名富贵却是外在的,谁都无法掌握得了,必须要依靠他人的赏识、提拔,怎么能够求得到呢?”云谷禅师回答说:“孟子所说的话并没有错,是你自己未能深入体会而错解了意思。你不见过六祖惠能禅师说:‘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地,只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去寻求,绝对不会得不到感应的。’若能从自己内心去寻求的话,不仅可以成就道德仁义,就连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一样可以获得。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福禄双双皆能得到,这种求法才是有益于获得,才能称得上是圆满的。如果不知道要回转过来,向自己内心深处去省察,只是一味地盲目向外追求名利,那么就算是有好的方法或门路让你去追求,也得看你是否有得到的命。这种求法既无助于内在的修养,也不能够获得外在的利益;内外既然都会失去,所以是毫无益处的。”  【原文】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直解】云谷禅师接着又再问我说:“孔老先生算你一生的命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把详细的情形都据实禀告。禅师说:“你自己想一想,应该考取科第得到功名吗?应该会有儿子吗?”我省察了很久才回答说:“不应该呀!考中科第而做官的人,大致上都颇有福相。但我相薄福轻,又不能积功德、累善行,来奠定厚福的根基;同时也没有耐心去处理烦杂、琐碎的事务;度量狭窄而不能容忍他人;我还时常以自己的一点点聪明才智来压盖别人;心里想到什么,未经过思虑就贸然去做;又喜欢轻率地胡乱说话。像这些言语行动,都是福薄的相,怎么能够考取科第、得到功名呢?【原文】“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直解】“不干净的土地上,才能生长许多的植物;水若是过于清净,通常都比较没有鱼类生存,我过分爱好清洁,几乎变得不近人情,这是缺少子嗣的第一个因素。“天地宇宙之间,必须是一片祥和之气,才能使万物自然成长。我的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是无子的第二个因素。“仁爱乃是万物生生不息之本,缺乏悲悯心是不能生养的根源。我太爱惜自己的名节,心肠太硬,往往不愿牺牲自己来救助他人,这是不应得子的第三个因素。“话说得过多而损伤元气,影响身体健康,应该是缺乏子嗣的第四个因素。“我又喜好饮酒,致使精神消耗过多,成为没有儿子的第五个因素。“爱好整夜长坐,缺少睡眠,不知保护元气、长养元神,是无子的第六个因素。“其他的过失与坏习气还有许多,无法完全列举出来。”【原文】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直解】云谷禅师听完我的检讨之后说:“照你这样讲,哪里只是不应该得到科第呀,恐怕不应该得到的还很多哪!人世间能够享有千金产业的,一定是个拥有千金福报的人;享有百金产业的,也必定是有百金福报的人;遭到饿死的,也绝对是命中注定应遭饿死果报的人。上天只不过是就每个人所造作的善恶质性,厚实地来对待他,使他获得应有的果报而已,何曾加上一丝毫喜好或厌恶的念头。【原文】“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直解】“就以传宗接代这件事情来说,积有百世功德的人,就必定会有百代的子孙可以保住这份福报;积有十世功德者,也一定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它;积有三世或两世功德的人,也必然会有三代或两代的子孙来保住;至于那些后代子孙不能继承(没有好的后代继承)的人,是由于功德极为薄弱的缘故。【原文】“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直解】“你现在既然已经了解自己的过失,就必须要把向来无法考中科第,以及不能够生儿子的因素,尽心尽力地改正过来,将它清除得干干净净;必定要多做善事以累积功德,对人对事也一定要宽宏包容,待人更须和气慈悲,而且必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种种缺失,就像是昨天已经死去,都成为过去了;从今以后的你,就像是今天才刚刚出生,一切都重新开始;这就是义理再生、永恒不灭的智慧生命呀!【原文】“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直解】“我们这个由血肉构成的身体,尚且有一定的命数;具足正义公理的道德生命,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书经·太甲篇》说:‘上天所加的罪孽,其灾祸还可以逃避;但是自己所造作的罪业,那就得遭受恶报,无法安然地生存在世界上。’《诗经》也说:‘应该常常思量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乎天道,以便为自己求得更多的福报。“孔先生算你无法得到科第功名,也不能够生儿子,这是上天所注定的,但还是可以避免或改造;你现在只要扩充自己的德行,尽心努力地行善,广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里不能享受应得的福报呢?【原文】“《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直解】“《易经》中替宅心仁厚的有德之士筹谋,专谈如何趋向吉祥、避开凶险的道理。如果说上天所订定的命运是永远固定、不可改变的,那么如何可以趋向吉祥,又哪里能够避开凶险呢?《易经·坤卦》上说:‘能够经常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你是否能信得过这个道理呢?”【原文】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直解】我完全相信禅师的开示,并且诚恳地下跪礼拜,接受他的教诲。因此,我将以往所造作的各种罪过,在佛前毫无隐瞒地表白出来;并且写了一篇疏文,先求能够得到科第;立誓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宗生养的深恩厚德。【原文】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直解】云谷禅师拿出“功过格”给我看,要我将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一一地登记下来。做了善事,就记录在功格之上。如果做了恶事,就依照恶事的大小,而与功相互抵销。禅师还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所求的事能够产生效验。【原文】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直解】云谷禅师告诉我说:“善于画符的专家说:‘不会画符会被鬼神嘲笑。’这有一个秘密传承的诀窍,只是‘不动心念’罢了。每当拿起朱笔要画符之时,必须先将万缘放下,心里清清净净的,不起一点杂念。就在这念头不动、心地清净之际,用笔在符纸上开笔一点,这就叫‘混沌开基’。也就是这一点,便奠定了这道符的根基。从这一点开始,一笔不断地画完成,心中不起任何杂念,那么这一道符便会灵验。凡是想要祷告上天、有所祈求,或是要改造命运,都是要从不起任何妄想杂念上来下功夫,这样才能感动天地而获得福报。【原文】“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直解】“孟子谈论立命的道理时也说:‘短命和长寿是没有分别的。’短命和长寿明明是两个相反的命运,怎么会没有分别呢?要晓得,当一个人妄想消除、心念不动之时,哪里还会有短命与长寿的分别呢?其实,这都是意识上的分别执着罢了!只要起了分别心,那么前世今生所造作的善恶业起了现行,便须受到福或祸的业报,也就会有短命和长寿的分别。“如果仔细地分开来说:丰富与匮乏须看成是没有两样,各自安分守己地做人,这样匮乏的人才能转变成富足的命;本即富足的人,也可以因此长久保有福报。穷困和发达须看成没有两样,都要规规矩矩地做事,这样穷困者才能转变成发达的命;本即发达的人,也可以因此更加地福禄绵延。“短命和长寿必须看成没有两样,皆应珍惜生命,戒杀护生,不可胡作妄为,这样短命者才能得到健康长寿的命;命中长寿的人,也才能更加地健康长寿。“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只有生死的问题是最重大的,所以提到夭和寿,那么一切顺境中的丰与通,逆境中的歉与穷,都完全包括在内了。因此,孟子在谈论立命之学时,只说了夭与寿,而未提到其他,就是这一个道理。【原文】“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直解】“至于孟子所说的‘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指积集功德、祷告上天,以便祈求福报的事。说到‘修’字,那么自身所犯的各种过失与罪恶,都应该痛下决心,像治病般地完全予以去除。谈到‘俟’字,是说等到修身的功夫深了,命运自然就会转好。那么,若有一丝毫非分的妄想,一丝毫起起落落的念头,都必须完全斩除。到了这种程度,就已经直达圣人不起心动念的境界了,这便是世间最真实受用的学问。【原文】“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直解】“你现在还无法达到心中没有任何念头的地步,但是如果能够持念《准提咒》,不必用心去记,也不必去数念了多少遍,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让它间断,直至念到纯熟,自然达到虽然口中在念,但自己却不觉得是在念(持而不持);在不念咒的时候,心里不知不觉中还是忆念不断(不持而持)。若是能够这样持续修持下去,直到所有的念头都不会再生起时,那么念咒的效能自然就能够灵验。”【原文】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直解】我起初自号为“学海”,但自从听了禅师的一番开示后,当天就改号为“了凡”。因为我已经领悟到掌控命运的道理,而不想再陷入凡夫既有的庸俗见解之中。从此以后,整天小心谨慎、心存天理,便觉得跟以前大不相同。从前只是悠悠忽忽、安逸随便地过日子,现在自然会有小心谨慎、警戒惧怕的景象,即使是处于暗室无人之处,也常常恐怕会得罪天地鬼神。碰到有人厌恶我、毁谤我,内心自然能够安然地容忍、接受,不去与人计较。【原文】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直解】到了第二年,参加礼部科举考试的预试,孔老先生原先算出我能得第三名,但现在竟然考上第一名,他的预言并没有灵验。到了秋天的乡试,竟然考中了举人。【原文】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直解】然而遇到应该做的事,还是不能一心一意地去做,觉得还是有点勉强,自己检讨、反省起来,过失仍然很多。譬如见到理所当行的善事,却不能积极、勇猛地去做;或是遇到有人需要救助时,心中却常起是否应该去做的疑虑,未能果决地付诸行动;有时自身虽然勉强地行善,却还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或是在清醒时能够自我约束,而一旦喝醉了,却又放纵自己。虽然做了一些功德,但若拿来抵过,恐怕还是不够,每天的光阴还是等于虚度了。从己巳年发愿,一直到己卯年,经过了十多年,这三千件善事才完成。【原文】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汝天启。【直解】当时我刚跟随李渐庵从山海关回到关内,来不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到了庚辰年回到南方,才礼请性空、慧空诸位有道德的出家人,就在东塔禅堂做回向。于是我又起了求子的愿,也是许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心愿。到了辛巳年,就生下了你,取名天启。【原文】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直解】我每次做一件善事,就立刻用笔记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每当做一件善事时,总会用鹅毛管沾上朱砂,在日历上印一个圆圈。有时施舍食物救济穷人,或者买活的动物来放生,有时一天就盖了十几个圆圈。到了癸未年八月,所许下的三千件善事已经做圆满了。于是再礼请性空法师等人,在家里做回向。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进士的愿,许下要做一万件善事。到了丙戌年,就考中了进士,吏部派我担任宝坻县的知县。【原文】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直解】我准备了一本画有空格的小册子,命名为“治心篇”。每当早晨起来在公堂上审理案件时,家里的差役就将它交给看门人,放置在公事桌上。凡是所做的善事,即使是非常小的,也一定全部登记下来;到了晚上,就在庭院摆设桌子,效法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原文】汝母见所行不多,辄蹩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直解】你母亲见到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经常皱着眉头担心地说:“我以前在家时经常帮助你行善,所以三千件善事才可以顺利完成。现在许下了一万条善事的愿,衙门里没有什么善事可以做,要到何时才能圆满呢?”有一天夜里睡觉时,偶然梦到一位天神,我就将这一万件善事很难完成的原因告诉他。天神回答说:“光是就你下令减收百姓粮租这一项事情来说,一万件善事就已经全部完成了。”原来宝坻县的田租,每亩是二分三厘七毫;但我觉得税金太重,经过详细的清理划分,把它减低到一分四厘六毫。这件事情确实是真的,但心中还是觉得很惊奇,怀疑是否真的一可抵万,而天神又为何能够知道。【原文】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直解】恰巧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了宝坻,我就将梦中的事情禀告他,并且问他这件事情是否可以相信。幻余禅师回答说:“只要善心真诚恳切,那么就算只是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上万件善事。更何况全县农田都减收粮租,成千上万的人民都受到了你的这份恩惠呢?”我听了禅师的话以后,立刻就将薪资捐献出来,请他在五台山代我设斋供养一万个出家人,并予以回向。【原文】孔公算余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直解】孔老先生曾经算定我在五十三岁必定会有灾难,我从来都没有祈求延寿,但是到了那一年,竟然没有发生一点病痛,平安地度过,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书经》上说:“天道是难以捉摸的,人的命运也不会是恒常不变。”又说:“命运是没有常数的。”意思是说,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可以改造的。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绝对不是骗人的假话。我由此而了解,凡是说一个人的祸福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这是圣贤的言语;如果说祸福都是由上天注定的,那是一般世俗之人的论调。【原文】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直解】你的命运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样。假使应该是荣华显达的命,也要时常当作是不得意来想;就算碰到了亨通顺利的时候,也须常作不称心想;即使眼前有丰足的衣食,还是要常常当成是处于贫穷艰苦的环境中来想;纵使得到别人的喜爱与敬重,也要小心谨慎,常怀有所畏惧的想法;就算家世名声很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须常作身份低微来想;纵然学问相当广博高深,也要经常当成还很粗劣浅薄来想。【原文】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直解】往远一点的说,要想到怎样发扬祖宗的优良美德;回到近一点的来讲,应该想到要如何遮蔽父母的过失。往上,要想到报答国家社会栽培的恩惠;对下,则须想到谋求一家人的福报。对于外界,要想到救助他人的急难;反观内心,须想到时时防范不纯正的心理与行为。必须每天反省,来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每天都要加以改正。如果一天不知道自己错误之处,就是在一天之中都满足于现状,而自以为没有过失;一天都觉得没有过失可以改正,那就一天都不会有所进步。天底下聪明才智优秀的人很多,他们之所以不能够修养德行,所行之事无法拓展的原因,只是因为“因循”这两个字,让自己得过且过,以至于耽搁了他们的一生。【原文】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直解】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言论,实在是最精微、最深远、最真实、最合乎法度的道理,你应该仔细去熟读、体会,而后努力实践,千万不可以荒废时间,以致耽误了一生。
  • 图片
    德育课堂 点击数:467

    了凡四訓原文

                     立命之学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學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裏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餘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余竊疑之。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公元1567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公元1569年)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語余曰:“符錄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到明年(公元1570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公元1569年)發願,直至己卯歲(公元1579年),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公元1580年)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公元1581年),生男天啟。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於歷 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至癸未(公元1583年)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 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公元1586年)登第,授寶坻知縣。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 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書曰:“天難諶,命靡常。”又云:“惟命不於常”,皆非誑語。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雲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改過之法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不惟是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沈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強制於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儘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幹,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又聞謗而不怒,雖讒焰薰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茍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吾輩身為凡流,過惡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誌;皆作孽之相也,茍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積善之方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台州應尚書,壯年習業於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一夕聞鬼云:“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縊死於此,吾得代矣。”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旁一鬼曰:“爾何不禍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饑,輒捐穀以賑之;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穀以賑貧乏,夜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於鄉,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後又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幹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餘人。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公復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覈實而平反之。”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塤,應坤,應埈,皆顯官。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紵褶,係新置,其仆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謁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裏,海內仰之,如泰山北鬥。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捨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懺足矣。”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鐘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僅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嘗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諫之,此疏稿也。”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捨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捨處能捨也。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俞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誌,即是通聖賢之誌。何者?聖賢之誌,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誌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成立而後已。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痛癏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飢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茍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捨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咨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云:“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謙德之效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辛未(公元1571年)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丁丑(公元1577年)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其父為嘉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壬辰歲(公元1592年),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公元1594年),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妳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公元1597年),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 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係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云:“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誌,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備註: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著有《皇极经世书》。       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共25条记录 当前显示1-8条 第页 首页 末页 上页 下页